重报观察|重庆一教师怒斥“网络黑话”进校园 专家:家校社携手引导青少年“好好说话”
2025-09-13 21:10
“我们班上有人使用‘唐人’一词嘲笑同学,实在太不应该……”近日,重庆一名初中老师在社交平台发布抵制“网络黑话”进校园的视频,引发广泛关注。事实上,在校园里,各类网络用语已悄然流行。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如何为青少年营造健康的语言环境?连日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网络黑话”入侵校园,更新速度快
“作为历史老师,我以为‘唐人’指的是唐人街。”这位教师称,她发现班上有学生用“唐人”“你好唐人”等言辞,起初她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就去网上搜,结果越搜越生气,原来,这词语已经引申到了讥讽别人是“唐氏综合征”的意思。
在该视频中,这位教师教育学生:“人有三不笑:不笑天灾、不笑人祸、不笑疾病。更何况是用某一种很严重的疾病类型,以此来攻击别人,对那些患这种疾病的人很不尊重,所以不希望我们班再出现这样的情况。”事后,该教师透露,通过引导,学生们理解了该词的不当含义,已经停止使用,被嘲笑的学生也获得了道歉。
记者采访中发现,这种情况并非个例。随着网络传播的便捷化,越来越多“网络黑话”正悄悄“入侵”校园。
“孩子最近总跟同学说‘你个双肩包’,我一开始以为是说书包,直到看到被说的孩子生气,查询后才知这是‘神经病’拼音首字母的谐音!”重庆初一学生家长张女士气愤地说。
孩子刚上幼儿园的吴女士也深有同感:“上幼儿园不到半月,回家后经常会蹦出‘芭比Q了’‘奥利给’等词语,说的时候还特别得意。”
重庆一所小学的班主任王华分享了一个案例:此前,班上有学生用“孝子”来形容一名学生,引得其他学生哄笑。她查询后发现,这个词早已被网络扭曲为“过度崇拜或盲目维护他人”。王华还介绍,“鸡你太美”(只因你太美)、“你个老6”(玩阴险手段的人)、“报一丝”(不好意思)、“夺笋啊”(很损)等都是学生中常见的“网络黑话”。“虽然每次发现学生用这类词,我都会及时引导,但学生‘更新’的速度太快,有时根本跟不上。”她说。
学生:同学都在说,大家都习以为常了
孩子们是怎么学会这些“网络黑话”的?他们为什么要频繁使用这样的话呢?
“我是在网上看视频的时候跟着弹幕学的。”就读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天天告诉记者,每次看到新潮的弹幕,他就会去查,然后成为“朋友圈”第一个使用这些“新词语”的人,“这样感觉十分新潮。
“我周围的同学都在说,大家都习以为常了。”初一学生晓牧表示,有时候大家在一起玩的时候,突然冒出这样一个梗,“还能活跃气氛呢”。
还有同学认为,熟知某个梗是“合群”的表现,担心自己被其他人排挤,便不由自主地学起这些同学间的“流行语”。
对于学生频繁使用“网络黑话”,家长和教师既焦虑又无奈。
“平时孩子张口就说,提醒他注意,他说同学都这样说没什么大不了。”吴女士无奈地表示,她担心孩子这样盲目跟风模仿,既没理解词汇背后的语境和潜在的负面含义,又在无意识中养成不思考、随大流的习惯,还会慢慢削弱对语言的判断力。
“‘孝子’本来是个夸人的词,现在被扭曲成这个意思,真的很无奈。”王华称,更无奈的是,一些学生在写作文时,会无意识地使用这些词,甚至把“YYDS”“绝绝子”这样的词语用到作文中,她担心这样可能会影响孩子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干扰了他们规范的语言表达。
其实,担心“网络黑话”影响青少年,已是很多人的共识。今年2月,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对1341名受访者进行的调查显示,69%的受访者担心“网络黑话”泛滥会影响青少年“好好说话”。在“网络黑话”泛滥给青少年带来的负面影响方面,52.5%的受访者认为会出现词汇乱用,31.4%的受访者认为有些“网络黑话”低俗无意义,影响青少年正确“三观”的养成。
专家:从4方面入手营造健康语言环境
为何“网络黑话”会频繁“入侵”校园?该如何应对?市教委语言文字工作管理处处长邱小红给出相关建议。
邱小红认为,要理性看待“网络黑话”在校园流行。流行的原因主要有4方面:首先,网络平台监管不到位,部分网络平台审核机制不健全,对不良内容的把关不严格,让“网络黑话”有了传播的“出口”;其次,大数据算法的“个性化推送”,让用户一旦刷到过某类视频,停留的时间稍微长一点,平台就会频繁地推送相关内容,加速“网络黑话”形成传播热潮;三是受心理因素的影响,部分学生为了融入群体、引起他人注意,或希望让别人觉得自己“紧跟潮流”,会主动模仿、使用“网络黑话”;四是家长、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年龄代差,往往无法及时捕捉孩子关注的流行元素,对各类“网络黑话”的认知和辨别速度跟不上,导致引导“滞后”。
针对这些问题,邱小红给出了4点建议:一是出台针对性的政策文件和管理制度,为规范网络语言、治理“网络黑话”传播提供刚性依据;二是加强对网络平台内容推送、审核机制的约束,除了要求平台主动过滤不良内容、从源头减少传播外,还要有相应的刚性约束;三是发挥好语言文字规范化教育教学和引导的核心作用,将正确用语、尊重他人的理念融入日常教学,引导学生辨别语言优劣;四是家长、学校和社会形成合力,共同营造一个良性、干净的用语环境,让青少年在正向引导中学会“好好说话”。
视频中那位教师表示:“现在学生接触的网络文化非常多,我们无法让学生与网络隔离,只能尽可能地贴近他们的世界,帮助他们学会辨别、筛选。”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