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智库|周鹊虹:家味长待归人尝
2025-08-09 09:18
专家简介
周鹊虹
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正高级教师,重庆市第一中学校纪委书记,获得重庆市十佳全民阅读点灯人、重庆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先进个人、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重庆市百佳人文教师等荣誉,出版了诗集《时光漫过红柿叶》等多部专著。
家味长待归人尝
中午,孩子外公打电话说,回家里吃饭,做了一桌好菜。
暑假,我们带着孩子回老家几天,各种走亲访友,加上带孩子到周边小景点游玩,其实聚在家里吃饭的时间并不多。
在老家,社交的方式就是各种方式的聚餐,长辈的叔叔伯伯、姨妈姑妈,平辈的表姊妹、堂姊妹,小辈的侄儿、侄女,一年难得见上几次,相聚在一起,总是有说不完的话。
两个70多岁的老人家,要准备一桌饭菜,终究还是非常辛苦的。我们在街上买一点水果和菜,打包提回去,既可以买一些自己想吃的东西,又尽量丰富一下餐桌,也不至于空手去吃饭。
走在路边,听到店家放着喇叭“软糯的小黄牛耙呋”,便打包了一份。“牛耙呋”这边传统的美食,尤其是在各种酒席中,是必须的一道大菜。哀牢山一带彝族人在婚嫁等大事情的时候,要杀猪宰牛,把黄牛的带皮牛肉,各种内脏、蹄筋等,用柴火大锅,放上各种香料,连续炖上四五个小时,炖到软糯化渣,又稍稍带一点点嚼劲,再配上当地的薄荷、鲜茴香、香菜等各种佐料配置的蘸水,非常好吃,这就是“牛耙呋”。在拐角处,看到墨黑著名的烤牛肉干巴和宁洱的烤沙地红薯,也买了一点,再带上了一点时鲜的水果。
到了孩子外公外婆家,桌上已经摆满了一桌菜。两位老人从早上忙到中午,有他们自己养的、飘着黄油的土鸡汤,也有用花生汤煮的葫芦汤,还有小炒的牛肉——他们把牛肉切成很细的肉粒,拌上香菜颗粒和薄荷叶,炒得特别香。再加上他们自己种的各种蔬菜。特别一提的是,还有一碗野生奶浆菌,本来这个时间已经过季了。他们之前知道我们要回来,专门到菜市场买来,简单加工以后放到急冻室,今天才端了出来。
外公外婆不愿意住在城市高楼,更喜欢住在城市边有土地的老家房子——一排稍显简陋的平房。屋子有天有地,屋顶上面装着太阳能,用热水非常方便。喝的水是从山上引过来的山泉水,拧开龙头就是源源不断的甘甜的泉水。旁边有菜地,山坡上可以种他们想种的水果。想养猪的话,旁边到处都是青菜青草,去割一把就能够解决食物。养鸡也比较简单,早上放出去,旁边山地里到处都是各种杂草和虫子;黄昏的时候,撒一把黄玉米,那些鸡就从林子里面咯咯咯地回家了,生活简单,但是非常天然和惬意。今天的这一桌菜,除了牛肉等一些特殊的食材,其余基本上都是他们自己养或者种的,特别天然,也特别放心。
大姐夫在家里炸了一盘花生米,又切了一盘牛肉干巴,切成颗粒,炸得香香脆脆的。大姐和三妹也似乎不约而同地带了菜,有香辣的大虾,凉拌粉丝,还有酸菜炒肉等等。外婆拿出一堆碗出来,把我们打包带来的各种食物一个一个用碗装好,原本不大的桌子一下子变得无比拥挤,已经没有放饭碗的地方,大家端着碗。一桌好菜,变成了一大桌好菜,琳琅满目摆满了整个桌子。
我们把孩子们叫过来,一起吃饭。外公外婆介绍起他们自己辛苦种植和养的各种纯天然的菜,给孩子们舀汤,但是对这些平时习惯了各种美食甚至外卖的孩子们来说,这些相对天然的食物似乎没有更大的吸引力,那些颜色漂亮滋味丰富的油焖大虾、牛肉干巴等等,经过商家各种调料的搭配,成为他们更喜欢的菜。外公外婆反复提醒孩子们,吃鸡肉,吃葫芦,都是婆婆亲手养的种的哟,但他们似乎对这些食物并不太感兴趣。孩子们匆匆吃晚饭。便商量着去哪里玩儿。
年届中年的我们,虽然喜欢这些天然的食物,但是这些,大肉大菜,吃几块就有了十足的饱腹感。我夹起了一块炖鸡肉,鸡肉纤维很有韧性,轻轻咬一口,里面的汁水鲜美无比,加上云南草果的清香,确实特别美味,用我不太好的牙口嚼了很久,仍然满口清香。看着漂浮着黄色鸡油的鸡汤,我知道一定是非常鲜美的,但是计算着油脂含量、卡路里和嘌呤的我们,却也不敢放开大快朵颐。三妹他们匆忙吃几口,就赶着下午去上班。这一大桌好菜,在大家吃完以后,并未见减少多少,尤其是外公外婆他们做的菜。
看着满桌好菜,看着老人眼中的关怀和慈祥,心头涌上一丝难言的酸楚。那碗飘着澄黄油花的土鸡汤,炖煮着他们从清晨开始的忙碌;盘子里碧绿的时蔬,浸润着他们日复一日的汗水。他们将土地与时光的馈赠,连同沉甸甸的爱意,都浓缩在这一桌饭菜里,热切地捧到我们面前。
然而,时代的口味已然变迁。习惯了五光十色的我们,更容易被裹挟着浓烈调料的油焖大虾、香脆干巴吸引。殷切的劝菜声里,孩子们匆匆扒完饭,心思早已飞向了下一场活动。我们纵然懂得这份天然之味的珍贵,也深知其背后凝结的心血,却也囿于健康的顾虑、匆忙的日程,无法像从前那样,敞开胃口。桌上杯盘依旧拥挤,外公外婆亲手烹制的菜肴,还在默默的等待。
记忆拉回多年前,物资或许并不丰饶,一顿这样倾注心力、源自土地的家宴,便是人间至味。大家团团围坐,每一道菜都带着被珍视的温度,被吃得精光,这是对辛劳者最好的慰藉。那份满足与热闹,是舌尖的记忆,更是情感的联结。
如今,世界像一个巨大的、永不歇业的餐桌。超市货架琳琅满目,外卖软件里,天南海北乃至世界各国的各种吃的唾手可得。选择的极大丰富,也悄然稀释了我们对一饭一蔬的专注与敬畏。便捷,成了最坚硬的铠甲,有时也成了阻隔烟火亲情的薄纱。家宴的频率,在快节奏中悄然缩减;精心烹制的心意,有时竟成了甜蜜的负担——那剩下的大半桌菜,无声诉说着一种难以调和的错位。
然而,这满桌的“未完成”,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完成?外公外婆在灶台与田地间来回的身影;他们看着我们时,眼中那永不熄灭的、温暖的光亮——这一切,早已超越了食物本身。这是血脉里汩汩流淌的牵挂,是生命对生命的朴素回响。时代的风呼啸而过,吹散了炊烟的形状,却吹不散灶膛里那团名为“家”的恒久温热。
或许,便捷与多元,已是生活不可逆的底色。但这一大桌倾注了心血的菜肴,像一面澄澈的镜子,映照出生活最本真的质地:再多的选择,也替代不了亲手为你忙碌的温度;再远的漂泊,总有一盏灯下,为你备着最朴素的等候。那等候里,没有花哨的菜单,没有即时的送达,有的只是经年累月、未曾言说的爱,固执地以最原始的方式——一餐饭,一桌菜——等待着游子的归期,确认着血脉的相连。
未来,我们依然会穿行在琳琅满目、喧嚣浮躁的世界。但愿我们总能记得偶尔停下脚步,循着那缕熟悉的、混合着泥土与柴火的香气,回到那张或许拥挤、菜式或许“落伍”的餐桌旁,认真品尝那份被时光和汗水浸透的滋味。因为,那碗或许不再被喝光的鸡汤里,盛放的,是世间最初与最后的港湾。
明天,我们将乘坐高铁,回到那庞大的城市巨兽。外公外婆不顾我们的推辞,又在灶台边忙碌,揪着两只大黑鸡褪毛,他们将把鸡肉用草果炒香,让我们打包带回重庆……
烟火人间留一念,家味长待归人尝!
——2025年8月9日于普洱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