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推迟5年的危房改造
2025-08-12 11:34
“盼了这么多年,终于要住上新房了!”永川区望城北路三号安置房前,李大爷摇着蒲扇,望着墙上新贴的搬迁公告,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
这片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老楼,经鉴定为C级危房,墙体裂缝能塞进硬币,雨天漏水、冬天灌风,56户居民提心吊胆住了多年。
群众的揪心事,就是巡察监督的聚焦点。今年4月,永川区委第二巡察组在走访中接到群众反映后,立即将三号安置房改造列为重点督办事项。一组沉甸甸的数据摆在桌上:该片区2019年就被列入改造计划,但因产权纠纷、补偿标准争议等问题,5年间仅推进了零星几户搬迁。
“危房改造拖不得,必须找准‘中梗阻’!”巡察组组长张鹏带队驻点调研,白天走访居民,晚上调阅资料,很快找出问题症结:街道、住建、征收中心等部门责任边界不清,存在“踢皮球”现象;个别干部畏难情绪重,担心矛盾激化“不敢碰硬”。
巡察组当即启动“双督办”机制:一方面向区住建委、属地街道下发《立行立改通知书》,明确5月底前完成搬迁的“硬杠杠”;另一方面建立“日调度、周通报”制度,将搬迁进度表张贴在小区门口,接受群众监督。
“以前找干部,总说‘再研究研究’,现在天天能在工地见到他们。”居民张大姐印象深刻。巡察组推动成立联合工作组,住建部门负责政策解读,街道干部包户动员,纪委全程监督补偿流程。仅用20天,54户居民签下协议,剩余2户的个性化诉求也进入司法调解程序。三号安置房的居民们送来感谢信写到:巡察组拆掉的是危墙,砌起的是民心。
三号安置房的破局,是永川区深化对村(社区)巡察的缩影。该区创新“分类管理法”,根据信访量、资金规模、矛盾复杂度等指标,将267个村(社区)划为重点村49个、一般村218个,量身定制监督清单。
“经济富裕村重点查集体‘三资’管理,软弱涣散村紧盯班子履职。”区委巡察组副处级巡察专员潘悦介绍,去年对灵英村开展“机动巡”时,通过比对基层智治平台数据与账本,发现村民小组长刘世才虚报青苗补偿款20余万元的线索,最终推动其被移送司法,涉案资金全部追回。
在中山路街道,巡察组干部小刘轻点鼠标,大屏上立即弹出某社区近三年的民生投诉热力图:“红色区域反映物业纠纷集中,建议重点核查业委会选举程序。”这是该区打通巡察监督与“141”基层智治体系的新探索,通过共享数字化治理平台数据,巡察组可精准锁定异常资金流、重复信访件等线索,较传统方式效率提升60%。
“以前靠‘人海战术’走访,现在数据跑路,问题一目了然。”巡察组副组长徐智说。今年以来,该区通过数据比对发现疑似问题线索30余条,推动立案调查5件。
截至目前,永川区通过十五届区委巡察,累计推动解决危房改造、饮水安全等民生实事1174件,立案查处群众身边腐败问题39件,退赔群众资金380余万元。
作者:陈 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