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时评|警示教育不是“别人的故事”
2025-10-14 18:35
警示教育是全面从严治党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党员干部提高免疫力的有效手段。各级党组织通过观看警示教育片、参观廉政教育基地、旁听相关案件庭审等对党员干部开展警示教育,一件件鲜活案例、一幕幕沉痛忏悔犹如一记记重锤,叩击灵魂深处,祛除思想杂念,让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
然而,实践中仍有一些党员干部把警示教育当做“耳旁风”,虽“眼到”而“心未至”:有的抱着“看戏”心态,视警示案例为“别人的故事”,以事不关己的心态“冷眼旁观”;有的热衷于抓取警示教育素材中的“花边新闻”,把严肃的警示教育异化为茶余饭后的谈资;有的以“岗位不同、级别不一”为由,认为“隔行如隔山”,难以从中汲取教训;更有甚者,不仅不引以为戒,反而在歧途上越走越远……
这些“看客”心态,不仅辜负了组织的严管厚爱,更错失了用“他人吃堑”为自己“长智”的宝贵机会。不少落马干部事后反思,当初参加警示教育时,或自诩“手段高明”,觉得“出事”是运气不好;或把警示片当成“剧情片”,看时震动、看完不动;或虽一时警醒,却未能真正入脑入心,依然我行我素。最终,“看戏人”沦为“片中人”,教训极其深刻。
《论语·里仁》有言:“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警示教育绝非简单呈现违纪违法事实,其深层意义在于以案促改、以案促治,引导党员干部在思想深处进行政治体检、党性锤炼和纪律校准。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坚决摈弃“看客”心理,真正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从思想深处拧紧“总开关”。
一方面,要以案为镜,深挖“病灶”。对照“案中人”理想信念滑坡、权力失控、家风不正等腐化轨迹,结合自身岗位特点与职责权限,全面深入查找在思想上、行动上存在的差距与风险,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另一方面,要以案为戒,长鸣警钟。从反面案例中体悟违纪违法行为带来的政治代价、经济代价、亲情代价,把他人的“悔恨泪”转化为自身的“慎与省”,不断增强免疫力和抵抗力,切实把拒腐防变的思想自觉转化为清正廉洁的行动自觉。
警示教育是一剂“清醒剂”,更是一堂“必修课”。唯有从“看客”走向“践者”,才能真正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在新征程上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作者:廖 银)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