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不可“失范”
2025-09-15 10:45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明确要求,创建示范活动不得脱离地方资源禀赋条件和产业发展实际,不得搞“运动式”、“作秀式”、“一阵风”,坚持节俭办事,杜绝浪费,不得举债搞创建。这对创建示范活动划出了“红线”,坚决防止“垒大户”“堆盆景”现象。
一段时期以来,少数地方的示范点创建异化为“造盆景”的政绩工程,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堆盆景,不重实效重包装。有的为争取评选资格,不惜编造数据、夸大成效,把普通工作包装成“首创经验”;有的集中资源打造“门面工程”,却对群众实际需求视而不见;有的花费巨资打造的“智慧社区”“数字社区”,验收后设备长期闲置,浪费公共资源。如此示范,非但不能发挥引领作用,反而助长了弄虚作假之风。
深究“盆景政绩”的根源,在于部分干部将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割裂开来,认为解决群众实际问题周期长、见效慢,领导不一定看得到,而打造示范点周期短、直观显眼,容易进入领导视线。这种“造点”思维,本质上是形式主义,用表面文章替代真抓实干,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背道而驰。
示范的本义在于典型引路、辐射带动。真正的示范点,应是从群众需求中“长出来”、在实践中“活起来”、在推广中“用起来”的标杆。与其耗费巨资打造华而不实的“盆景”,不如俯下身去深耕服务群众的沃土,催生经得起检验的“真示范”。根治“示范失范”问题,关键在树牢正确政绩观,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紧扣发展所需、群众所盼,防止示范创建泛化、虚化,严防以次充好、包装造假。管理部门要对示范点开展“回头看”,杜绝“一评了之”,对名不副实的取消称号并公开通报,对发现的虚假创建、数据造假、后续失管等问题坚决动真碰硬、严肃追责问责,形成强大震慑。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