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形式”捆住“实干”手脚
2025-09-09 18:40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要求切实把基层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束缚中解脱出来,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积极担当作为,有更多精力抓落实。纪检监察机关要把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作为政治监督重要内容,督促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多做打基础、利长远、出实效的事,切实将减负成果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卸包袱、减繁负,让基层腾出手脚抓落实。基层普遍存在任务重、资源紧、压力大的现实困境,频繁迎检、多头报表、文山会海使其超负荷运转。要实现“轻装快马”,就必须持续纠治督导检查过多过频、过度留痕等问题,多跨协同合并同类督查事项,引入大数据技术简化、撤并各类报表台账,推动督查数字化、智能化,切实为基层“减表减单”。要持续纠治文山会海等问题,数量控减、内容控实、规格控严、时限控短,引导形成短、实、新的文风会风。要持续纠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等问题,清理设置重复、实用性差、增加负担的工作群、微平台、小程序,把基层干部从屏幕中解放出来,使其心无旁骛抓落实。
破桎梏、明权责,让基层挺直腰杆办实事。基层减负“久攻不下”,很大程度上在于有的部门只看“属地兜底”,却不顾“属事职权”,层层向基层转嫁责任,基层干部动辄面临权责不匹配的“甩锅式问责”,捆住了开展工作的手脚。必须从制度层面推动减负工作规范化、长效化,完善考核机制、厘清权责边界、赋能基层治理。要优化基层考核体系,坚决纠正重痕轻绩、指标泛化等偏差,突出实绩导向。要完善履职事项清单,科学划分条块事权、理顺职责边界,明确基层“有什么权、干什么事、担什么责”,做到权能适用、事责一致。要进一步推动资源力量下沉,赋予基层干部与其管辖范围、民生需求、服务事项相匹配的职权和资源,确保基层运转有序、执行有力、惠民有感。
增动力、护担当,让基层奋发有为挑大梁。减负不等于减责,更不是降低标准、放松要求,绝不能以减负之名行“躺平”之实。一方面,要坚决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顽疾,把为基层减负与强化监督检查有机结合起来,既督促推动各项减负任务要求落地落实,又持续纠治乱作为不作为不敢为不善为等问题。另一方面,要认真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完善容错纠错机制,对改革攻坚中的“探索之误”“先行之失”予以合理包容,坚决避免问责泛化简单化等问题,真正保护那些愿干事、敢攻坚、善创新的干部。当减负真正落地,干部就能把节省下来的精力转化为攻城拔寨的冲劲,在基层一线吹响真抓实干的冲锋号,奋发进取推进新时代新征程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