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治理行贿综合效能

新重庆-重庆日报精选

2025-05-16 08:45

腐败是我们党面临的最大威胁,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在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以高远的历史眼光告诫全党,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仍然严峻复杂,铲除腐败滋生土壤和条件任务仍然艰巨繁重,强调要“深化受贿行贿一起查”。这再次彰显了党中央坚定不移把反腐败斗争向纵深推进的决心意志,表明了对行贿行为零容忍的鲜明立场。

2024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行贿人员2.6万人,移送检察机关4271人。这一数据,既凸显了纪检监察机关打击行贿行为的工作成效,也反映出党中央对反腐败斗争形势的精准判断和“深化受贿行贿一起查”这一部署的重要性。

受贿与行贿一体两面、如影随形、相伴相生,是一根毒藤上开出的“并蒂毒花”。行贿人通过利益交换型的“花钱办事”、温水煮青蛙式的“感情投资”等方式,对党员干部不择手段进行“围猎”,是当前腐败增量仍有发生的重要原因。必须清醒认识到,行贿行为具有极强的腐蚀性,严重侵蚀党的肌体健康,破坏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同时还严重扰乱公平的市场交易规则和交易秩序,损害营商环境,败坏社会风气,破坏社会公平正义。

从执纪执法实践来看,“有利可图”是行贿人行贿的重要动机,因此行贿行为往往发生在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的重点领域。例如,在国家重点工程、重大项目中行贿;在组织人事、执纪执法、生态环保、财政金融、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帮扶救灾、养老社保、教育医疗等领域行贿。同时,随着反腐败斗争不断向纵深推进,行贿手法也开始隐形变异、翻新升级,行贿方式间接化、主体圈子化、利益输送隐蔽化、风腐交织一体化等特征日益凸显,发现查处难度显著增加。然而,无论行贿行为披上何种“马甲”,都难以掩盖其权钱交易、利益输送的内在本质。

坚持系统施治、标本兼治,在提升治理行贿综合效能上下功夫。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持续加大对行贿行为惩治力度,充分运用大数据等手段,严肃查处那些老是拉干部下水、危害一方的行贿人,该立案的坚决予以立案,该处理的坚决予以处理,点名道姓通报曝光典型案例,彻底斩断“围猎”与甘于被“围猎”利益链,破除权钱交易关系网,决不让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变成被“围猎”和腐蚀的工具。

此外,还要完善对重点行贿人联合惩戒机制,健全用好行贿人“黑名单”制度,建立完善全国行贿人信息库,统筹运用纪律、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让“围猎”者一处失信、处处受限、得不偿失,让依法合规经营者受到正向激励,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要规范行贿所获不正当利益追缴和纠正工作,既要依法处置行贿所获不正当财产性利益,也要督促相关单位按照规定通过取消、撤销、变更等措施,纠正通过行贿所获职务职称、政治荣誉、经营资格资质、学历学位等不正当非财产性利益。(孙梦远)

来源: 中国纪检监察报  
编辑: 张信春   审核: 付爱农 主编:罗静雯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