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瞭望|“十五五”首提“流域经济”,背后有何考量?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周宝琴

2025-11-17 07:25

前不久,《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全文公布。

在促进区域联动发展方面,《建议》提到,推进跨区域跨流域大通道建设,强化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拓展流域经济等模式。其中,“流域经济”首次被明确提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回首过去,一条条大江大河纵贯华夏大地,孕育了繁盛的中华文明。展望未来,面对整体性强、关联度高的流域经济,各流域地区如何挖掘发展潜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形成优势互补的高质量发展格局,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24年10月2日,广东南沙大桥上的车流和狮子洋水道的船舶来来往往(无人机照片)。记者 刘大伟 摄/新华社

什么是流域经济?

流域经济是指依托江河发展,通过开发水资源、水上运输、港口建设,联动港口、产业与城市,形成的流域经济带。

拥有青藏高原这个“亚洲水塔”的我国,是世界河流大国,发展流域经济具有天然优势。统计显示,我国流域面积达50平方公里及以上的河流有45000余条,拥有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和辽河等七大水系。

其中,黄河、长江这两条中国最重要的大河,全流域都在中国。另外,怒江、澜沧江、雅鲁藏布江等多条重要大河的上游也都在中国境内。

“兴水利,而后有农功;有农功,而后裕国。”自古以来,中国先民们凭借着地理优势与卓绝的智慧,在这片土地上孕育了华夏文明,创造了繁荣的经济成就。

“逐水而居”的生活里,大河孕育了灿烂的文明。人们总是依水而居,文明的萌发与迁徙也都循着河流前进。从河湟、河洛、关中、齐鲁等璀璨文化,到羌藏、巴蜀、滇黔、荆楚、湖湘、赣皖、吴越等各具特色的文化,历史上,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总是在大江大河的沿线产生。江河,为我们带来大量宝贵的精神财富。

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对于中国人而言,江河从来不止意味着鱼米粮仓,更是我们文明的叠影、心灵的归宿。

流动开放的江河,带来了经济的交流与繁荣。从“四两拨千斤”调配水源的都江堰,到联通南北的大运河,再到衣被天下的丝绸、闻名遐迩的陶瓷、香飘万里的茶叶……河流,总是能够滋养沿途的村落和市镇。先民们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创造,慢慢带来了商帮、船队、码头、港口,形成了城市,造就了繁荣的经济。

以长江流域为例。如今,重庆、武汉、南京、上海……一座座明珠般的城市串起了长江沿岸。襄阳、成都、合肥、苏州……这些在长江支流上的城市开枝散叶,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动能。

群山万壑、大水奔腾。家住大河边,“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的我们,始终与江河保持着深刻的血脉联系。

▲2025年7月2日,在湖北省宜昌市,船舶有序通过三峡枢纽(无人机照片)。王罡摄/新华社发

滔滔江河,亘古流淌。奔向现代化国家的河流,如今有何发展变化?

发展理念之变。“长江长江,我是黄河;黄河黄河,我也是黄河”,上个世纪末,由于长江含沙量的大增,一场关于“长江是否会变成第二条黄河”的争论引发许多人担心。

把时间镜头切回2025年4月,一则关于“黄河壶口瀑布水变清,呈现“清瀑飞流”的新闻吸引众多游客前往打卡。风景之变,折射着中国对河流的发展理念之变、治理之变。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八大以来,美丽中国建设稳步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相继实施,天空越来越蓝,江河越来越清。

现代交通之变。疏浚河道、修建堤坝、开凿运河……当先民们决定以水利发展经济开始,人们就开启了与急流、险滩、暗礁的艰苦斗争。一路走来,并不容易。

随着经济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轻舟也渐过万重山。比如,三峡工程竣工以后,不仅在拦洪错峰中发挥了显著作用,也使得长江航运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2024年5月,万吨级海船“创新5”号抵达重庆,为长江航运开启了新篇章。

如今,我国航运标准化、大型化、专业化、智能化趋势明显。信息化综合服务体系、水上交通安全监管与救助、水上治安与消防等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有效保障了水上交通安全的持续稳定。

经济规模之变。水运拥有运能大、成本低、耗能少等多重优势,是在内陆地区发展钢铁、汽车、化工等产业的重要条件。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产业逐渐向沿江地区集聚,也让沿江地区的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2024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地区生产总值达63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近一半,对全国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50%。

大河浩荡,澎湃出一个生机勃勃的中国。松花江畔,传来东北振兴的铿锵声;珠江口,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大湾区已然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引擎之一;位于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的重庆,2.0版本的两江新区正在展开新的宏图。

▲2025年8月19日,重庆果园港,集装箱整齐摆放,场桥等设备有序操作,一片繁忙景象。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人民的美好生活,总与江河息息相关。

“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建议》鲜明提出拓展流域经济等模式,带给我们怎样的新启示?

全局思维。江河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载体、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具有重要作用。

城市化与区域创新极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重庆大学教授姚树洁表示,过去,我们提出要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如今,提出发展流域经济,则进一步扩大了经济发展范围。这要求各地区要站在整个发展大局的角度,实现统筹安排,准确把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自身发展和协同发展等关系。

协同布局。流域经济涉及水、路、港、岸、产、城和生物、湿地、环境等多个方面,它绝非单一区域或单一领域的“独角戏”。这要求我们跳出“各自为战” 的局限,构建一体化布局体系。

一方面,需建立跨区域、跨部门的统筹协调机制,明确各方权责边界,打破行政壁垒与行业分割,让流域内各地、各部门形成发展合力。另一方面,要同步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沿线省市既要各展优势,又要协同发展、错位发展、联动发展,进而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科技驱动。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压舱石,但传统制造业的发展,也带来了比较大的污染,对流域的生态环境带来威胁。面向未来,各地方还需以科技驱动高质量发展。比如,可构建低碳、清洁、高效、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建立可持续的绿色发展经济体系,积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大力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

引领开放。大江之尾,海之端。大河的开放与流动,总赋予沿线的人们愿意交流的性情。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各流域各地区还需借助通江达海的独特优势,助力高水平对外开放。

比如,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和共建“一带一路”的融合,加快西部陆海新通道骨干工程——平陆运河的建设,以更好联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提升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增强对国际循环的吸引力。

一条大河波浪宽。人人心中都有一条大河,它给我们带来母亲的温暖、诗意的疗愈。未来,我们还需沿着这条河勇毅前行,为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蓄江河力量。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代修凤   审核: 郑钰潇 主编:刘海涛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两江新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