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瞭望|民生改善要算好“两本账”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王祥

2025-11-05 07:25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追求,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工作和生活。“十五五”期间,民生改善将如何发力?对此,“十五五”规划《建议》给出了遵循原则——“注重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满足民生需求中拓展发展空间”。

即将开启的“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多元的美好生活期盼,面对就业压力、人口结构变化、公共服务短板等现实挑战,改善民生不能简单停留在“给钱给物”的表层施策,而需树立系统思维,精准算好经济账与民心账。

▲重庆市九龙坡区黄桷坪街道邮电支路社区综合体,孩子们正在托管中心学习美术课程。记者 郑宇 摄/视觉重庆

民心账是基础。要做到“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就是不论群众诉求如何衍生、难度如何增加,都必须全力以赴,只有这样民心才能更稳。

既满足显性需求,也不忘隐性需求。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民生需求早已不只是一眼就能看见的衣食住行,那些隐性的社会安全感、人生幸福感等,也应成为民生改善的范畴。比如,近日公布的中国精神卫生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抑郁症患者数量已达9500万。如何帮助这类群体走出阴霾,是民生改善必须算好的民心账之一。

既提高普适性,也兜底特殊性。在民生改善中,既要以绝大多数群众为主体,做好普适性改善,也要为少数特殊群众兜底。比如,要通过提高全民医保支付比例,增强人们的就医获得感,也要适当提高大病医保支付比例,减轻特殊群体的就医负担。只有让普适性与特殊性相统一,一个都不掉队,民生改善才能收获更多民心。

既强调速度,也提升质量。提升响应群众诉求的速度,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方式。重庆通过建立“民呼我为”平台,2023年至今已快速高效归集了超3000万条历史诉求数据。面向“十五五”,改革发展的矛盾更多,民生诉求的领域更广,相关部门在改善民生时,既要保持一贯的高速度,也要注重高质量,要通过靠前预防、综合分析、打破壁垒等方式,让民生改善得高分、得民心。

▲6月26日,两江新区金海湾滨江公园,人们趁着阳光散步休闲。记者 李雨恒 摄/视觉重庆

经济账是反哺。要做到“在满足民生需求中拓展发展空间”,就要用好民生改善在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促进产业发展上的乘数效应,做大资金池。

健全民生保障,让消费意愿增强经济活力。从消费心理学看,当居民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方面没有了后顾之忧,就会减少预防性储蓄,提升消费意愿。以青年人才租房为例,若政府统筹做好公租房、青年公寓供应,让青年人才住得安心顺心,他们自然就会在文旅、服饰、食品等方面增加消费。这启示相关部门,要织牢织密民生保障网,让保障发挥出安人心、活经济的作用。

用好民生需求,为地方发展“减债蓄能”。最近,财政部新成立了一个内设机构——债务管理司,这意味着中央将加强地方债务管理。其实,很多民生需求都兼具民生和经济的双重属性,如社区食堂、助残服务、幼儿托管等。正视这些民生需求,合理做好规划,往往就能用一份钱做好两件事,甚至以“一分钱”投入撬动“千万元”增长,在一投一增中为地方发展减轻负担,增加动能。

让民生投资赋能产业发展。《建议》提出,要“优化政府投资结构,提高民生类政府投资比重”。不断增长的民生需求,往往能以乘数效应带动产业发展。比如,养老是老龄化社会的一大民生痛点,但它也能带动居家护理、餐饮配送、心理疏导等业态协同发展。面对新发展格局,相关部门在改善民生时,不妨在坚持民生导向的前提下,用精准的“一次投”带动“多业兴”,让民生需求推动产业发展。

▲6月24日,重庆市第六届“百日千万招聘专项行动”在重庆大学虎溪校区启动。记者 罗斌 摄/视觉重庆

面向“十五五”,算好民生改善的民心账、经济账,事关每一位国民的民生福祉以及一地一域的发展。这要求相关部门提升“算账”能力,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增强辩证统一意识,不偏废任何一方。规划《建议》在第五部分提纲挈领地指出,要“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这一表述,反映出我国“十五五”发展逻辑的变化与更新——让物的增长服务于人的发展,让人的进步推动物的升级。面向“十五五”,各地推进民生改善时,既要有温度、也要有远见,要让“见物更见人”实现辩证统一,不能因为短期看不到政绩就选择性放弃。

建立政策联动机制,增强“组合拳”效果。面对新发展格局,民心账与经济账已成为民生改善的两翼,只重经济不重民心影响公平,只重民心不重经济不能持久。未来,要加强“两本账”在政策上的协同联动,通过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政策效果,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构建协同评价指标,倒逼发展效果改善。“十五五”即将开启,人民群众的民生需求也不断涌现。因此,在增强意识、做好联动之余,相关部门也要建立与时俱进的协同评价指标,以完善的评价体系查漏补缺,倒逼水平提升,让民生改善的效果更公平地惠及到更多人。

民生很小,小到坐一次公共交通,办一次产权过户,吃一次社区食堂;但民生也很大,大到民心归宿与经济发展,事关国家命运。

规划《建议》在“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部分强调,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面向“十五五”,民生改善既要从群众急难愁盼的小处着手,也要从治国理政的大局谋划,用心用情算好两本账,为中国式现代化赋能。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代修凤   审核: 伏一晨 主编:王方杰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