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瞭望|落实食品安全,如何“既要”“又要”?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伏一晨

2025-10-16 07:25

舌尖上的安全,值得时时关心、事事关心。

10月11日,2025年重庆市食品安全宣传周正式启动。活动延续上个月启幕的2025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的活动主题“尚德守法共享食安”,旨在让食品安全观念深入人心,让“尚德守法”成为自觉,确保人民群众“共享食安”。

食品安全宣传周应宣传哪些信息,解决哪些问题?连续两年在国家食品安全评议考核中获评A级的重庆,又该如何用好食品安全宣传周,推动食品安全工作再上新台阶?

▲10月11日,2025年重庆市食品安全宣传周正式启动。图为启动仪式现场。/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食品安全,在今天有多重要?

关乎公共利益,食品安全是必守的一道门。

从空间上看,校园食堂、社区老年食堂、农贸市场、学区楼里的“小饭桌”、写字楼下的配餐门店等食品消费的高频场景,就需要重点规范。

而从时间上看,城市夜经济中的外摆夜市、升温的节庆消费等,都承载着人间烟火,代表着一方食事。倘若这些节点掉链失守,同样会挫伤老百姓的消费热情。

产业发展面前,食品安全是必过的一道关。

食品行业是与民生链接最紧密的行业之一,其产业内的小变化,都会在市场的高频消费中被放大,这倒逼着监管与时俱进。

当下,餐饮业有网络化、连锁化两大趋势,这也带来了发展中的问题:某些“三无”食品此前靠网络直播售卖;今年3.15,一些连锁餐饮品牌加盟店被曝出后厨乱象。解决这些市场跑在监管前面的阶段性问题,也是食品安全治理的应有之义。

而“守门”“过关”,都离不开有效宣传,来实现各界共识、推动各方共担。

能看到的是,在食品安全领域,政策部署正密集推进。宏观上,今年3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的意见》;9月中旬,食品安全法修正草案通过。微观上,《校园配餐服务企业管理指南》发布、《食品销售连锁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些变化已经言明,食品安全的治理体系正日臻完善。

但条例与法规的生命在于实践,唯有推广开来、传播出去,才能使其被更多人知晓,进而推动政府-企业-公众各方自律与相互监督,形成食品安全共治共享的局面。这便需要有效宣传来形成共识。

以此观之,本次重庆食品安全宣传周,便旨在通过对公众科普、行业倡议交流等多种形式,把“食安重庆”的讯号传递至市民生活的“最后一米”,营造出人人关心、人人参与食品安全的浓厚氛围,推动重庆食品安全工作取得更长足发展。

▲守护“盘中餐”。勾建山 作/新华社

落实食品安全,既要防得住风险、守得牢底线,也要落得实责任、助得好产业,这其中的每个环节都有问题需要直面。

如何持续扫“盲”?

科普触达率不足与市场主体的投机营销,给消费者带去了认知盲区。如,此前不少企业玩文字游戏,采用“不添加”“零添加”等标识钻法律空子,也污名化了其他正常经营的企业,3月亮相的食品安全新国标便剑指这类问题。未来,如何进一步推动食品信息既可视可知,也让消费者可验证可自查,仍需思考。

监管的真空盲点也需扫除。如,在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中,食品领域还存在供应链透明度不足、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标准有差异等问题,这会影响区域间市场监管实践,可能产生食品安全的管理真空,滋生食品安全隐患。

何以有效拨“乱”?

今年5月,四川省一位种植葡萄的果农“一镜到底”喝下喷洒葡萄的农药,希望证明其对人体无害,这不得已的“以身试毒”,恰恰折射出食品安全领域辟谣的艰辛。近年来,从“塑料大米”到“纸馅包子”,从“人造红薯”到“畸形草莓”,一系列炮制而出的网络谣言,搅乱了舆论,撕裂了公众对食品安全的理性认知,破坏食品安全大局。

怎样积极迎“变”?

食品安全的有效监管,不仅关乎当下每一份盘中餐的安全,也牵连着产业乃至城市发展的长远活力。

眼下,重庆作为美食之都、网红城市得到关注,为重庆味而奔赴重庆城已成文旅现象,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不论是对外,推动重庆食品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或是对内,做细做好重庆小面、火锅等地方味道的生产标准制定更新工作;再或是使“渝货精品”“巴味渝珍”等特色品牌传得更广,都需要更深入地推动食品安全全链条治理工作,让食品安全为发展保驾护航。

▲重庆全力推进“数字商超”建设 ,构建食品安全共治新格局。图为工作人员介绍数字商超使用办法。/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一周时间,绝非我们关注食品安全的时间期限。放眼未来,还有哪些方面需要努力?

要锤炼全链条食品安全监管能力。

食品安全,不能只靠市场和消费者的末端消费来检验。以技术手段延伸监管链条,建立穿透式监管体系是关键。

“突出重点靶向施策提升食品安全监管质效,强化数智赋能不断提升监管水平”,近期召开的市委常委会会议,便对食品安全工作作出专门部署。眼下,重庆已形成“数字商超”“阳光厨房”等食品安全领域的具体监管应用成果,也构建了“渝食安”全链条智管综合场景。未来,还应在应用场景丰富度、数据采集和分析效率提升、在线巡查和AI识别结果衔接行政执法等领域继续破除障碍,实现食品安全系统治理。

要拿出任人“挑食”的勇气。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交代,是对我们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

对食品安全达成效果的定义权,永远在百姓口中。从今年年初上线的全国食品安全“你点我检”民意征集系统,到7月上线的全国食品安全内部知情人举报系统,再到各地的校园陪餐制……这些举措之所以受到百姓的关注和欢迎,正是因为其在食品安全上展现出了欢迎监督、勇于自揭问题的态度。接下来,重庆也要用好食品安全宣传周这样的主题活动,既发布政策解读、消费提示、科普视频,也畅通食品领域举报、建言的渠道,扎实提升群众食品安全知晓率、参与度。

要守好食安底线,也要让食品安全带动食品业的发展,服务老百姓的健康。

被动地关注食品安全,便只能在发现个案、解决个案中反复,只有主动保障并呵护食品安全,才能更好地塑造社会信任,推动产业发展。

企业不妨主动点,积极接轨国家和地方的最新食品生产标准,做好食品的生产、运输、贮存等多流程把关,在食品安全的红线前严于律己,谋求产品质量和社会美誉度的双提高。

政府也要主动点,推动食品消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政企协作,形成“双向奔赴”。此前重庆市市场监管局与重庆市餐饮行业协会一同制定发布全国首个无堂食外卖团体标准,就是这类实践的良好案例。

要看到,这些主动的作为,既会化作食品安全监管的实效,也能形成治理范式,推动食品安全治理由单纯杜绝“不吃坏”,转向服务人民群众“吃得好、吃得饱、吃得放心”,让食品安全成为真正吃得着的一份踏实。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代修凤   审核: 冉苗俊 主编:王方杰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