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瞭望|饭碗里的“加减法”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杜铠兵

2025-10-16 07:25

对于一个拥有十四亿多人口的大国而言,一日三餐就是一件“天大的事”。

今天是世界粮食日。本周也是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其主题是“粮食节约 人人有责”。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粮食安全是事关人类生存的根本性问题。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一粒一粟中凝结着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也承载着国家安全的“压舱石”。

关心粮食和蔬菜,就是关心希望与未来。在家家户户正在从“吃得饱”走向“吃得好”的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重申粮食节约?如何在“加减法”中进一步筑牢粮食安全防线?

▲10月14日,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东林镇中心幼儿园老师带着孩子们在东林镇保永村的稻田里近距离观察稻穗,了解水稻知识。记者 徐昱 摄/新华社

时值金秋,丰收的讯息从神州大地不断传来。据农业农村部最新消息,截至10月10日,全国秋粮收获已过五成,为实现全年粮食总产量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喜看稻菽千重浪。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持续增长,2024年历史性突破1.4万亿斤,有力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

那么,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讲节约?

粮食安全任何时候都是“国之大者”。小饭碗承载大民生,解决好老百姓吃饭问题,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吃得健康”,“中国饭碗”装得更满,“中国粮食”成色更足。

居安思危,粮食节约的时效是“永远”。粮食具有商品属性,更具战略属性。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局部战争频发和极端天气等都对世界人民的饭碗带来了严峻挑战,不少地区的人民还面临着食不果腹的生存考验。

仓廪实,天下安。中国之所以能够在国际风云变幻中保持社会稳定、人心安定,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始终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永远不会过时。孩提时便会诵读“粒粒皆辛苦”,成长后更懂得“一粒一粟,当思来之不易”,中国人对粮食的珍视,是延绵数千年的农耕文明烙下的印记,更是对文明新风尚的不懈追求。

回顾历年来的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节约”都是永恒不变的主题之一。无论是中央八项规定对公职人员的强硬约束,还是“光盘行动”在全社会蔚然成风,都让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10月11日,在位于黑龙江省肇东市的北大荒集团四方山农场有限公司,机械设备在进行高粱收获作业。记者 王松 摄/新华社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

虽然老百姓的口粮已不成问题,但随着人口结构变化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粮食需求还将呈刚性增长趋势,粮食供求紧平衡态势长期存在。

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粮食供给也要坚持不懈地做好“加法”。

守住耕地这个“命根子”。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坚决守牢18亿亩耕地红线,要像保护文物那样保护耕地,确保耕地不减少,粮食生产能力不变弱。

特别是针对一些地方存在的毁田修路、乱占耕地建房和高标准农田弄虚作假等问题,要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全面压实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责任,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

用好科技这个“催化剂”。动动手指便可施肥浇水,玩着手机就能颗粒归仓,在今天,科技已渗透到农业生产的全流程,成为兴粮稳产的重要“催化剂”。

面向未来,我国农业科技仍要持续发力,冲破基础性前沿性研究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人才支撑不强的瓶颈,聚力攻关农业“卡脖子”难题,打通科技成果到田间地头的“最后一公里”,让更多“新农人”“数字农夫”成为稳粮增收的生力军。

树立大食物观,向山河湖海要“新粮”。经过艰苦努力,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占全球近20%的人口。新时代新征程,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必须坚持树立和践行大食物观,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向森林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向设施农业要食物”。

以山环水绕的重庆为例,通过打好“科技牌”、唱好“林草戏”、念好“江河经”,各地让“鸡窝地”“巴掌田”化身百姓粮仓,涪陵榨菜、巫山脆李、奉节脐橙等“重庆宝贝”蜚声海外,因地制宜走出了一条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新路子。

▲8月20日,人们在重庆市永川区红炉镇政府广场上晾晒粮食(无人机照片)。记者 黄伟 摄/新华社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不仅需要提高单产水平,更要减少无谓的浪费损耗。据估算,我国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食物高达2000亿元,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

从这个意义上讲,节约就是增产,“减法”也是“加法”。

守好“无形良田”,实现“无地增产”。除了“舌尖上的浪费”,粮食从田间地头到餐桌前,任何一个环节没有做好都有可能造成损耗。

《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3》显示,到2035年,若我国粮食收获、储藏、加工和消费环节损失率分别减少1至3个百分点,可降低三大主粮损失约1100亿斤,相当于通过减损再造一个千亿斤增产行动。

因此,各地要持续推进机具装备优化升级,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绿色储粮技术,不断提高粮食加工精度,让每一粒来之不易的粮食都能颗粒归仓、物尽其用。

节粮爱粮,离不开制度保障。在我国,党章和宪法都对“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作出了相关规定。近年来,我国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从中央层面印发了《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行动方案》,为粮食安全筑牢了制度基石。

立足长远,从中央到地方要构建更加健全的粮食和食物节约长效机制,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对粮食领域违法违规行为及时“亮剑”,并不断创新信息化监管手段,健全食物节约宣传教育机制,全方位守好“天下粮仓”。

顺手的事,也是“天大的事”。节约粮食,拒绝浪费,需要我们每个人从身边小事做起。作为新时代公民,我们要主动树立粮食安全观,学习营养健康膳食理念,养成营养均衡、科学适量和厉行节约的行为准则和餐饮习惯。

也许只是外出聚餐时适量少点一个菜、多打一次包,也许只是日常生活里少一次铺张,对孩子多一句叮嘱……每个人身边的顺手小事,都是助力国家筑牢粮食安全防线“天大的事”。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应对粮食安全问题,只有做到开源和节流并重,在做“加法”中提升量与质,在做“减法”里实现节粮与减损,才能端稳中国碗,装满中国粮。让我们一起行动,不负“食”光!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代修凤   审核: 冉苗俊 主编:王方杰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