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瞭望|多听听企业家的声音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方圆

2025-10-15 07:25

作为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企业家的价值与作用愈发突出。

日前,《人民日报》记者就近期舆论关注热点专访福耀集团董事局主席曹德旺,了解他的办学初衷、对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解,引发广泛关注。

把时间线拉长来看,今年6月以来,《人民日报》还深度访谈华为、泡泡玛特、宇树科技、胖东来等企业负责人,让他们“上头条”,释放出“注重倾听市场声音”的清晰信号。

当前,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复杂形势,我们应继续秉持初心,让更多的企业家发声,倾听他们的声音,进而持续塑造积极的社会预期。

▲人民日报记者廖文根专访福耀集团董事局主席曹德旺(左)。记者 焦艳 摄/人民网

稳经济、促发展,企业的作用不可或缺。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注重倾听市场声音,协同推进政策实施和预期引导,塑造积极的社会预期”。

倾听企业家的声音虽然是常识,但在当下仍需再次重申。

有利于提振信心。企业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会遭遇各种风吹雨打,甚至是惊涛骇浪。不遮掩问题,不回避困难,才能更加自信、坚定地在新征程上奋勇前行。

“不去想困难,干就完了,一步一步往前走”“目前解决不了的难题,在未来某个时刻或许就突然迎刃而解了”“短期内遇到困难、瓶颈,这是必然的,也是暂时的”……在企业家坦诚、冷静、务实的回答中,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格局与胸怀,也让我们看到他们迎难而上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进一步提振发展信心。

有利于提升政策效能。涉企政策从制定的“最初一公里”,到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各个环节是否衔接畅通,处在市场一线的企业家们感受最深,最有发言权。企业家的意见与建议,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政策效能。

比如,在政策制定前,要多听听企业家的期盼,让企业家充分参与涉企政策制定;在政策出台后,要多问问企业是否知晓,是否享受到政策红利,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确保涉企政策“不跑偏”、接地气,切实让企业拥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有利于优化营商环境。优化营商环境,不能仅靠政府唱“独角戏”,必须突出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发挥好企业家的示范作用,协同配合形成强大合力。

正如胖东来商贸集团董事长于东来所说:“当前,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为民营企业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遇。一个好的营商环境,是大家一起创造的。”

▲2024年8月20日,顾客在许昌胖东来天使城店选购蔬菜。记者 刘振坤 摄/新华社

在理解倾听企业家的声音的重要意义后,接下来的关键是“怎么听”?

可以看到,今年以来,不只是媒体专访,从国家到地方也在召开企业座谈会,认真倾听企业家的声音。比如,国务院总理李强10月14日下午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听取对当前经济形势和下一步经济工作的意见建议。

要主动听,而不是被动听。主动倾听企业家的声音,不仅透露出政府的服务意识,也传递出相关部门的开放姿态。各地要不拘泥于形式与渠道,不断健全常态化沟通机制,经常倾听企业家的诉求,避免沦为走过场、“一阵风”。要本着“有求必应,无事不扰”原则,多些主动靠前服务意识,不要等到企业出现问题了才被动去听。

当然,在主动听的过程中,也要避免主动“过头”,结果由问询变成打扰。比如,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在受访时说:“受到关注后,压力也比较大,来公司参观、调研、采访的人多了。我本人主管技术和产品,这些事确实占用了一些时间。”这提醒我们在关注创新企业的同时,也要尽可能减少打扰。

要全面听,而不是选择听。“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现实中,一些干部选择性听“悦耳”的声音,而对批评的“刺耳”声音充耳不闻,导致矛盾问题进一步激化,成为反面教材。要以“闻过则喜”的胸襟包容不同声音,听到全面、真实的声音,特别是要善于从批评声里反思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和不足,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因此,要把企业家的“槽点”听准、听全,并且善于从个别现象中发现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以解剖“一个问题”推动解决“一类问题”。

比如,首次被写入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最多跑一次”改革,就源于地方领导在基层走访时听到群众和企业对政府部门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抱怨”,于是提出“最多跑一次”。如今,越来越多的政务服务已实现“最多跑一次”,甚至是“一次不用跑”。

当然,对于企业家的声音,除了要“能听到”,还要“听得进”“听得真”“听得全”,才能针对痛点靶向施治,让政策成为良策,让治理成为善治。

▲6月19日,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记者 刘铭翔 摄/新华社

听是手段,干才是目的。倾听企业家的声音,不能为听而听,也不能一听了之,而是要真心实意为企业办实事、解难题,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从倾听企业家的声音中打捞民意。只有多些走访,主动倾听企业家的声音,才能真正了解企业所思所想、所忧所急,发现一些坐在办公室看不到、听不懂的真实情况,特别是要旗帜鲜明严厉打击散布涉企不实信息、蓄意抹黑企业家等行为,多给企业家说话的机会与空间,善于在他们的关切与诉求里打捞民意。

从倾听企业家的声音中改进工作。利企惠企政策落实了吗?服务企业是否到位了?企业发展还存在哪些困难?面对这些问题,政府要有“兼听”的胸襟和气度,敢于面对企业家的“吐槽”,勇于接受企业家的批评,真心吸纳企业家的建议,通过接纳批评、听取意见,不断改进工作作风,校正工作方向,持续提升工作质效。

从倾听企业家的声音中推动发展。支持企业发展从来不是嘴上说说的事,而是要面对具体的困难挑战,如整治拖欠民营企业账款行为,消除企业家对“远洋捕捞”的担忧,构建法治化、市场化营商环境等,千方百计让企业家消除顾虑、放下包袱、大胆发展。

“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倾听企业家的声音,不是经济增长压力下的应急之举、权宜之计,而是保障“中国号”经济巨轮行稳致远的长远之策。

懂企业家、爱企业家,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不妨从倾听企业家的“心里话”开始。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唐文培   审核: 杜铠兵 主编:王方杰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