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瞭望|美国网友中国“扫货”启示录
2025-10-13 07:25
“爱折腾”的特朗普,近期在关税方面又开始搞事情。
9月25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宣布,自10月1日起,对重型卡车、建材、家具、专利药品等进口商品征收25%~100%不等的关税。美东时间10月10日,美方宣布,针对中方采取的稀土等相关物项出口管制,将对中方加征100%关税,并对所有关键软件实施出口管制。
特朗普第二任期以来,美国频繁挥舞关税大棒,扰乱全球贸易秩序。不过,美国滥施关税,却意外点燃了美国民众赴华“反向代购”的热潮。从电子产品、日用品到奢侈品,众多美国网友专程到中国“疯狂扫货”,还意外带火一个词“China Shopping(中国购)”。而这看似反常的消费迁徙,恰恰暴露出美国关税政策的深层困境。
▲在深圳万象城的离境退税“即买即退”集中退付点,工作人员为旅客办理现场退税。记者 毛思倩 摄/新华社
家门口“啥都有”的美国消费者,为何万里迢迢来中国扫货?
在关税壁垒与市场选择的博弈中,价格竞争力与产品独特性所构成的双重优势,使中国商品成为不少理性消费者的自然选择。
首先要算“值不值”。经过数十年的积累与努力,我国制造业已从昔日的跟跑者,逐渐成长为行业内的领跑者,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规模效应,单位生产成本显著低于发达国家。这一成本优势,是驱动美国消费者跨境采购、反向代购的重要驱动力。有美国网友算过一笔账,来中国的机票成本,远低于关税带来的价格差异。这让不少美国消费者直接对中国“用脚投票”“用钱投票”。
跨境电商平台的发展,则进一步消弭了地理阻隔。有媒体曾刊文《美国“关税难民”,涌进中国电商平台》,其中提到“由于担心本土平台会因关税而涨价,美国人纷纷在中国电商平台上搜索中国制造的‘源头好货’”。实际上,Temu、SHEIN等跨境电商平台迅速发展,“覆盖全球”,使美国消费者得以突破地理距离和贸易壁垒,通过一键下单、快速物流的数字购物体验,将中国商品性价比优势转化为日常消费的确定性选择。
其次要看“全不全”。作为世界工厂,中国消费品市场以品类之丰富、选择之多元闻名全球——从日常百货到高端科技产品,从传统手工艺到现代智能制造,琳琅满目的商品不仅覆盖生活方方面面,更以创新迭代的速度与品质保障,持续满足着国内外消费者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
比如,华为、大疆等品牌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与品控升级,在海外市场构建起“高性价比+优质体验”的竞争优势;中国在新能源、智能家居等领域的创新产品,如光伏组件、智能扫地机器人等,依托快速的技术迭代与突出的性价比,同样成为美国消费者主动选购的“心头好”。
▲在安徽省芜湖港朱家桥港区码头,整齐排列的汽车等待装船出口海外。肖本祥 摄/新华社
面对美国消费者的“舍近求远”,有网友这样评论:特朗普那套“玩命”式的关税政策,犹如修炼金庸武侠中的“七伤拳”,实是典型的“先伤己再伤人”。确实,美国到处挥舞关税大棒,既违背经济学基本原理、违反世贸组织规则、无视各国经济发展差异,更在实质上损害多方利益。
自损其利。有一个场面极富戏剧性:特朗普威胁对中国大幅加征关税,结果美国股市遭遇了又一个“黑色星期五”。北京时间10月10日晚上,美国股市一片“腥风血雨”,三大指数集体上演“高台跳水”。
还有调查显示,因关税问题,美国消费者对高物价持续感到沮丧,44%的消费者主动提及高物价正在侵蚀他们的个人财务状况,创2024年11月以来最高水平。可见,无论宏观还是微观层面,特朗普关税政策均对美国国内经济造成深层次损伤。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表面看上去是一种“自我保护”,承担关税成本的,最终却是本国的消费者和企业。举一个例子,今年美国农业迎来丰收,但美国农民却普遍情绪低落,原因是白宫对华关税战让大豆卖不掉。事实上,这场贸易摩擦对美国农民的伤害是全方位的:种地成本因为进口农机和化肥的关税而大幅上涨;等到卖粮的时候,又因为关税战破坏了国际市场,导致农产品价格暴跌。这种“内伤”,远比表面数据更值得警惕。
共受其“寒”。关税政策的走向,正成为影响世界经济前景的关键变量。如今,美国的关税政策不再是“黑天鹅”事件,正逐渐演变为一种“灰犀牛”现象。美国的“反复变脸”,对全球经济的复苏和发展来说,如同悬于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绝非好事。
此前,国际清算银行发布《2025年度经济报告》指出,美国政府于今年4月发起的全面关税战,彻底颠覆了世界经济实现软着陆的预期,使长期建立的贸易关系出现裂痕,金融市场随之震荡,政策不确定性激增,经济增长预期被普遍下调。
半年后的今天,其对全球经济的“创伤效应”已然显现:贸易关系产生裂痕;金融市场持续震荡;经济增长预期下调,发展中国家面临更严峻的债务危机和增长停滞风险……美国关税战引发的“蝴蝶效应”仍在全球范围扩散,影响持续深化。
▲关税战导致美国大豆大量滞销。/央视《今日亚洲》
特朗普政府掀起的全球贸易战,已陷入“杀敌八百自损一千”的困境,至今未显停手之意。
目前来看,中美贸易整体态势发展,没有超出中方对于中美战略博弈进入谈谈打打、边谈边打阶段的预期。不过,若能从中汲取智慧和经验,要比打赢一场两败俱伤的贸易战更为可贵。
别企图用政治思维操纵经济规律。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1930年,美国推出《斯穆特-霍利关税法》,试图通过提升关税来摆脱经济困境,结果适得其反,并引发全球贸易体系的混乱。
经济规律从不是任人操纵的“提线木偶”。从亚当·斯密揭示“看不见的手”的运作机制,到马克思阐释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经济学的发展始终在重申一个真理:尊重规律、顺应趋势是经济政策的基石。政治干预或许能短期改变市场表象,但无法改变价值规律、供求关系等底层逻辑。大萧条时期美国总统胡佛的干预政策终被证明无效,当下任何试图“操控”或“扭曲”经济规律的政治操作,都终将在市场规律的韧性面前败下阵来。这既是历史的镜鉴,也是对未来的警示。
合作需要良性互动和深度交融,而非“小孩子过家家”。国际贸易的核心价值在于创造增量而非争夺存量。美国以“对等”之名行保护主义之实,其他国家就会被迫采取反制措施,最终导致全球贸易体系陷入“以牙还牙”的困境。
“中国游”“中国购”的接连出圈,实则揭示出一个道理:在全球化浪潮中,真正的共赢从不是非此即彼的博弈,而是通过开放包容的姿态激活市场潜力、厚植文化认同,最终实现需求与供给的良性互动、情感与利益的深度交融。
在全球化深度发展的今天,国际合作需要超越“对等报复”的狭隘思维,转向构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命运共同体。中国在应对关税战时的表现,就体现出类似的智慧:通过深化改革开放、优化营商环境、扩大进口等主动作为,做大国内统一大市场和强劲内需市场,将挑战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契机。这种以合作共赢为底色的策略,不仅维护了自身利益,更为全球经济治理贡献了中国方案。
逆历史潮流而动者,终将被时代浪潮反噬。真正的强大从不靠关税战寻找安全感,而是在开放合作中锻造竞争力。我们期待的不仅是一个政府的觉醒,更是一个时代的选择——不是选择零和博弈,而是选择命运与共;不是选择封闭与对抗,而是选择开放与共生。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