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瞭望|长江文明论坛搭建起世界大河文明的舞台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郑钰潇

2025-09-19 07:25

一条大江,承载千年文明血脉;一场论坛,激荡时代新声浪潮。

9月17日,2025长江文明论坛在重庆举办,来自国内外的著名专家学者围绕长江文明保护传承、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等专题,碰撞思想火花,凝聚行动智慧。自2023年以来,重庆已连续成功举办两届长江文明论坛。相比往年,本届论坛呈现出走向国际化、嘉宾层次高、活动更丰富三个特点。

当历史的回响与未来的召唤在这里交汇,文明对话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深远意义。就像本届论坛主题“跨越江海 文明互鉴”所讲的那样,文明,是如此贴近我们脚下的大地,亦能照亮人类一起走向未来的路。

▲9月17日上午,2025长江文明论坛在渝举行。记者 谢智强 摄/视觉重庆

万里长江,邀世界共赴一场文明新对话。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9月17日的主论坛上,法国汉学家、全球事务与国际关系专家高大伟用苏轼的这句词,来形容他心中的长江文明。这种跨越东西方文化的对话,正是本届论坛“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生动注脚。

当长江的深沉邂逅尼罗河的古老,当亚马孙河的奔放对话印度河的哲思,这场跨越江海的对话,为变局中的世界提供了一份关于和谐、包容、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答卷。

锚定价值,用全球文明倡议回应时代之问。文明对话,难的是找到都能聊、都爱聊的话题。大河是孕育文明的母亲河,都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的共同课题。长江文明论坛精准抓住了“大河”这个全人类的情感共鸣点,聊文化传承、聊生态保护,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找共性,而不是辨高下,才能更好锚定文明交流互鉴的价值点。更深层次地看,长江文明论坛是中国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的一个生动实践场,借本届论坛的契机,我们共同倡导文明对话,守护世界文明多样性。

创新载体,用多维体验打破时空壁垒。道理听千遍,不如亲身感受一遍。本届论坛内容更丰富、场景更加多元,堪称一场可听、可感、可游、可沉浸式体验的文化盛宴。

即使是普通观众,也能身临其境地参与这场文明对话。在长江流域非遗交流展示活动中,体验非遗代表性项目的匠心温度;在“从敦煌到大足”专题特展里,感受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在2025世界大河歌会上,聆听来自世界大河流域的动人乐章……文明从殿堂走入日常,在体验中传递价值,在交流中凝聚共识。

升级目标,从文化展示到价值共生。对话的目的,是为了共同应对未来的挑战。比如,流域生态治理如何协同推进?非遗保护机制如何有效运行?这些都是本届论坛所追求的、走向价值共生的高阶目标。

可以说,本届论坛的目标很清晰——通过举办2025长江文明论坛,为丰富拓展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注入重庆智慧、提供中国方案。

▲9月15日,长江流域非遗精品展在重庆开展。图为重庆展出的梁平竹帘《长江三峡图》。记者 齐岚森 摄/视觉重庆

千年文脉,看重庆绘就文化传承新图景。

扼守重庆东大门的巫山,是游览长江三峡的必经之地。千百年来,龙骨坡文化、大溪文化等在这里交融共生。位于巫山的龙骨坡遗址,是迄今东亚地区时代最早、内涵最丰富的史前文化遗址之一。“龙骨坡文化,为华夏文明的孕育奠定了深厚基础。”在龙骨坡遗址学术研讨会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黄万波这样评价。

今年是龙骨坡遗址发掘40周年,多年来的发掘与研究,不仅是为了还原“巫山人”,更是为了回答“我们从哪里来”。重庆正以对历史负责的敬畏之心,在保护中传承,在守正中创新。

守护绿色,让一江碧水成为文明根脉。没有长江的绿水青山,就没有长江文明的绵延流转。重庆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关口,2016年,“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历史性决断在这里首次提出。重庆强化“上游意识”、扛起“上游责任”、展现“上游担当”,让千年文脉在绿水青山的滋养中焕发新生。

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连续8年保持Ⅱ类,全市森林覆盖率保持在55%以上……水清岸绿的长江,守住了长江文明的“根”与“魂”,为推动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提供了文明滋养。

传承创新,让历史遗产变为生活场景。推动长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以传承延续文化血脉,以创新激活文化基因,方能让长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比如,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走深走实,“资足常乐”等跨省文旅IP持续焕新;又如,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长江三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稳步推进,忠县皇华城、云阳磐石城等一大批古遗址蝶变重生……从历史深处走向现代生活,长江文化正以崭新姿态融入时代脉搏。

动能转换,让文化流量变为发展增量。实践有力证明,文化不是被束之高阁的“阳春白雪”,而是可以深度嵌入城市经济的发展密码。在呼唤人文经济学的今天,文化成为吸引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的流量入口,能够产生巨大经济效益、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

11787架!6月17日,“魅力重庆”无人机灯光秀刷新吉尼斯世界纪录。以此为代表的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让“雄奇山水”火爆出圈,“新韵重庆”闪耀世界。今年上半年,重庆共接待国内游客2.35亿人次、入境游客92.3万人次,重庆正成为全球游客打卡胜地。

▲9月17日晚,重庆国际会客厅,嘉宾观看“新韵重庆”无人机表演。记者 李雨恒 摄/视觉重庆

天下大同,以时代新启示照亮共同未来。

长江,这条奔流了千万年的大河,正在开启新的篇章——从自然意义上的河流,升华为一条协同发展、共担未来的文明之河。

本届长江文明论坛,用丰硕成果向世界证明:古老文明完全可以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新生,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中国智慧。

分享一份礼物:以文化新韵传递中国温度。重庆在用行动传递这份文明温度:高质量筹备举办2025年央视春晚重庆分会场、2025上合组织国家电影节等重大活动,让文艺精品走进更多人心里;重塑“两江四岸”山水都市风貌,打造“世界山水都市”“壮美长江三峡”等文旅名片,将文化资源变成老百姓能享受到的幸福。坚持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兴业,重庆把文化优势实实在在地变成了发展优势。

提供一种智慧:以和合理念化解“文明冲突”。眼下,重庆白鹤梁题刻正携手埃及罗达岛尼罗尺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就像埃及本哈大学哲学及阿拉伯与中国文化教授萨维·萨维·艾哈迈德所说:“这是两个古老文明在新时代下的共鸣。我们不仅在保护石头与刻度,更是在守护一种共通的智慧——如何与水共生、如何用知识服务社会。”

以对话消弭分歧、以合作超越竞争,本届论坛传递的,正是中华文明亲仁善邻、以和为贵的处世之道,也用实际行动破解了“文明冲突论”的迷思。

照亮一个未来:以互鉴之光指引共同前行。本届论坛指向一个更宏大的愿景:文明互鉴不应止于文化交流层面,更应成为激发全球发展、促进共同进步的新引擎。在长江文明与其他大河文明的对话中,蕴藏着无限的合作机遇,用好这些资源,必将为构建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世界经济格局注入文化新动力。

▲9月18日,2025世界大河歌会现场,全场合唱《长江之歌》。记者 李雨恒 谢智强 摄/视觉重庆

论坛终会结束,但余温还在蔓延。这场以“跨越江海 文明互鉴”为名的邀约,因长江文脉的千年厚重而有了深度,因人类的共同向往而有了广度。

让每一种文明都被看见,让每一种声音都被听见,长江文明的故事,正从中国内陆一路向海奔腾。文明互鉴,百川汇海——这不仅是重庆的故事、中国的故事,更是关于人类如何携手走向命运与共的故事。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朱丹红   审核: 周宝琴 主编:刘海涛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