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瞭望|要素市场化改革能否找到“金钥匙”?
2025-09-17 07:25
改革正在进入深水区。
近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在北京城市副中心、江苏苏南重点城市、重庆市等10个地区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10个试点地区去年经济总量超过全国四分之一,东西南北中各有代表队。
多个实施方案,4万余字篇幅,勾勒出本次改革的雏形,社会反响热烈。有人说,这次试点“既坚持问题导向,又突出系统集成,是中国经济改革一次精心设计的‘排兵布阵’”。
本次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为何改?怎么改?如何落到实处?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老百姓的生活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能否找到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门的“金钥匙”?值得探讨和期待。
▲9月11日,国新办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全国部分地区实施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有关情况。记者 刘健 摄/新华社
为何改?要素市场困境重重。
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通俗一点说,就是过去的市场要素配置方式已经不适应当下的经济社会发展,得改。再通俗一点说,政府要进一步“放权”“松绑”“拆墙”,让市场要素更加“自由地流动”,让“有形的手收得更紧,无形的手放得更开”,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激发市场经济的活力。
要素配置困境,长期积累,由来已久。
土地要素之困。我国土地资源丰富,但土地流转和利用存在诸多问题。如,农村大量闲置土地由于缺乏有效流转机制,难以被充分利用;城市新兴产业发展,却常常因土地审批繁琐、指标限制等,无法及时获取合适土地,限制了产业发展。
劳动力要素之困。户籍制度与公共服务的紧密挂钩,阻碍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中西部地区劳动力在向东部沿海城市流动的过程中,子女教育、医保等问题难以解决,或让他们无法全身心投入工作,或导致部分劳动力回流,影响了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资本要素之困。中小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贡献了大量的税收、GDP、创新成果和就业岗位,但在融资上却困难重重。银行贷款更倾向于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中小企业融资成本高、渠道窄,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和创新,成为企业发展之困。
技术要素之困。高校和科研机构拥有大量科研成果,但由于技术交易市场不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不足等原因,科研成果转化效率较低,难以成为实际生产力。一些科研项目停留在实验室阶段,部分科研技术因为缺乏资金、市场渠道,难以实现产业化。
数据要素之困。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数据的确权、流通和定价体系尚不完善。数据资源分散在各个企业和部门,无法有效整合和流通,数据价值难以充分挖掘。不同企业之间的数据难以共享,限制了大数据在精准营销、智能生产等领域的应用。
如果不解决这些困扰要素市场的问题,破除行业壁垒,就很难促进各类要素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高效配置,很难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川渝高竹新区政务服务中心,市民正在“川渝通办”窗口办理相关事宜。记者 龙帆 摄/视觉重庆
如何改?明确要素市场化改革的路径。
从目前批复的各地方案来看,试点不仅涉及土地、劳动力、资本等传统要素,同时支持试点地区深化探索数据、算力、空域等新型要素配置方式和价值实现路径。各地改革的力度和决心都很大,目标和路径也很明确。
赋予地方更大自主权。创新土地供应与管理制度,赋予地方更大自主权。比如,给予试点地区更大的土地资源管理自主权,使其能够依据人口存量和变化趋势,合理匹配新增建设用地。
又如,创新产业用地供应方式,建立健全长期租赁、先租赁后出让、弹性年期供应等市场供应体系。对于初创型企业和资金实力较弱的企业,可以采用长期租赁的方式供应土地,降低企业的用地成本;对于发展前景较好的企业,可以先租赁后出让,为企业提供稳定的发展预期。
畅通劳动力流动渠道。促进就业机会均等,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消除流动障碍,推动更多社保事项“一网通办”“跨省通办”,解决劳动力在跨地区流动时,社保转移接续、子女教育、医疗等问题,消除后顾之忧;优化市场环境,建立全国统一的人力资源信息平台,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提供便捷、高效的信息服务,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促进金融业服务实体。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发展普惠金融,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门槛和成本;推动金融开放合作,吸引更多的外资进入我国金融市场,丰富金融市场主体和金融产品;数字赋能金融发展,提升金融服务的效率和精准度。金融机构可以通过数字技术,更准确地评估企业和个人的信用状况,为其提供更个性化的金融服务。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构建统一的技术市场规则体系,强化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产权保护等基础性制度;促进技术协同创新,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形成创新合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加大对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保护创新者的合法权益,激发创新主体的积极性。
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有人说,数据是AI时代的“新石油”。高质量的数据是人工智能应用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且越用越多,越用越聪明,越用越有价值。
试点方案提出,明确数据产权,建立健全数据产权制度,为数据的流通和交易提供制度保障,避免数据产权纠纷;促进数据流通,加快培育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推动数据应用,鼓励企业利用数据开展创新应用,推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的发展。
▲重庆中科摇橹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人员在5G智能焊接大数据平台分析火花飞溅等数据。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重成效,把改革试点落到实处。
改革的终极目的是务求实效,让人民更有获得感。
这一轮改革试点意义重大,既是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也将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既有利于破解区域要素流动共性难题,也有利于疏通要素在城市群内部、跨区域,甚至全国范围内的流动堵点。
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要素市场化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改革涉及的利益格局复杂,潜在风险较大。这就需要试点地区在改革中勇于担当,大胆创新,把改革方案落实到位。
啃硬骨头,绝不能浅尝辄止。改革要取得实效,就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向深层次矛盾开刀。
试点地区要以问题为导向,聚焦要素市场建设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着力破除阻碍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的体制机制障碍,打破利益藩篱,推动解决一批要素市场化改革中的难点问题。要勇于创新,敢于突破传统思维定式,探索新的改革路径和方法。
打持久战,切不可半途而废。两年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算太短,要打持久战。改革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是要素市场化改革,涉及深层次体制机制调整,需要久久为功。
试点地区要把改革方案细化为具体的改革举措,分阶段、分步骤实施,确保改革稳步推进。要建立改革台账,对改革任务进行跟踪督办,确保改革试点任务按时按质完成。
下真功夫,不怕试错犯错。本次试点改革是一场探索,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难免会出现一些失误和错误。试点地区要建立容错纠错机制,鼓励干部在改革中大胆探索、勇于创新。
只要是出于公心,不是为了个人私利,在改革中出现一些失误和错误,组织上要给予宽容和支持。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改革方案,确保改革少走弯路。
此外,试点地区要推动实施方案落地,还需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通过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制度改革和政策创新,充分激发各类要素的活力,使其高效组合、顺畅流动,最终汇聚成推动中国经济不断向高攀登、向新跃升的磅礴动力。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