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瞭望|市场公平竞争政府何为?
2025-09-09 07:25
8月2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聚焦要素市场化改革,提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并明确要求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
此前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则指出,“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推动市场竞争秩序持续优化”。
优化市场竞争秩序,政府当如何作为?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之间,政府部门又该如何平衡,既促进资源的高效配置,又保障市场竞争公平?既以政府有为促进市场有效,又以政府“不为”保障竞争公平?
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是市场机制高效运行的重要基础。然而现实中破坏公平竞争的情形却屡屡发生,成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阻力。
部分地方实行“土政策”,从制度层面破坏市场公平。现实中,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措施并不少见。如有的地方在出台产业政策时,将外地企业在本地注册经营主体、投资建厂、纳税等作为实施财政奖励或补贴的前提条件,形成区域市场壁垒;有的地方将在本地投资或者设立分支机构作为参与政府采购、招标投标的必要条件,并设置不合理投标、加分、中标条件,形成隐性壁垒和不合理限制。
政府部门乱作为,会极大影响市场公平竞争。如有的地方政府通过下命令、打招呼等形式,限定购买或者使用特定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有的省市在药品集中采购过程中,针对外省企业和产品,设置明显高于本地企业与产品的资质要求、技术标准,故意加大市场抽检力度,人为增加外省企业进入本地市场的难度。
“保护过度”“热情过头”,也是对公平竞争的践踏。一些地方为了招商引资,不惜违规出台各种不合理的倾斜性优惠政策,甚至对一些重点企业的违规行为一路“绿灯”,更有甚者,一些政府部门和地方领导还亲自下场为特定企业“开拓市场”;有的地方打着促进本地经济发展、增加税收和就业等旗号,对本地与外地企业提供差别化政策,如通过补贴、政府采购等方式扶持本地企业,通过违规设置市场准入限制、不合理地方标准、隐性壁垒等排挤外地竞争者,妨碍市场公平准入。
监管不统一,是对公平竞争的极大伤害。有的地方监管搞内外有别,对本地企业的违法违规行为视若无睹,对外地企业却严管重罚;有的地方监管搞差别对待,对国企、民企、外企不能一视同仁;有的地方为了规避风险,不落实“非禁即入”要求,对经营主体申请新业态经营许可“不鼓励、不审批”,造成企业注册难、经营难;有的地方对国家层面已放开的事项“仍在审批”,使得当地企业经营成本高、效率低。
妨碍市场公平竞争的政策、措施易清理,但是地方保护的利益格局难以调整。当前,干扰市场公平竞争的情形有很多,但最难啃的硬骨头,无疑是来自地方政府部门的“不当干预”。如何处理好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平衡好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与地方发展间的利益分歧,防止各地陷入“政策洼地”的内卷式恶性竞争,任重道远。
公平竞争,是市场活力的源泉,也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基石。
山城重庆是一座因创新而闪耀、因公平而繁荣的城市。在这里,每一天都有梦想破土而出,每一次竞争都在推动时代向前。深入推进公平竞争政策实施,加快服务和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需要以创新姿态和改革勇气积极作为。
积极作为,当筑牢维护公平竞争的制度基础。制度供给是有为政府的集中体现。重庆修订出台《重庆市反不正当竞争条例》,制定全市强化反垄断深入推进公平竞争政策实施行动方案,落地全国首个省级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实施办法,形成“一条例、两文件、多制度”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体系,为公平竞争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积极作为,当破除妨碍公平竞争的政策壁垒。近年来,重庆着力消除政策壁垒,严格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清理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措施3.56万余件,废止、修订444件;创新公平竞争审查第三方评估“六专”模式,发现和纠正政策措施346件;持续组织开展民生领域反垄断执法和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监管执法专项行动……通过破壁垒、清障碍,重庆大力破除地方保护、行业垄断,培育了公平竞争的良性土壤。
积极作为,当保护促进公平竞争的市场活力。公平竞争是市场活力的生命线。重庆统一行政裁量基准,对市场监管领域的8类1217项行政权力明确裁量权基准,提升监管执法规范化水平;完善信用监管制度,引导经营主体建立信用合规制度,防范信用违规风险;持续深化开展医药领域、加油机、电子计价秤等48项重点问题专项整治行动,查办案件6.48万件;开展网络市场监管专项行动,查办案件2602件。以法治护航创新,以公平激发活力,重庆正在成为创业者的热土、消费者的乐园。
积极作为,当营造支持公平竞争的社会氛围。公平竞争,需要每个人的参与。重庆广泛开展公平竞争政策宣传,通过微视频、公益短信、案例汇编和政策读本等覆盖约4000万人次;不断加强竞争合规和审查能力培训,积极组织开展系列培训会和技能比武活动,广泛开展公平竞争政策培训,推动高校建立西部首个企业竞争合规服务指导中心;不断加强公平竞争政策实施能力,将相关政策、制度作为领导干部党校培训“必修课”,培训3453人次。
▲渝北区市场监管局设点摆摊为办事企业和广大群众宣传惠企政策。/渝北区市场监管局
促进公平竞争,既需要政府部门积极作为,也需要相关部门克制权力的冲动,有所不为。关键在于明确政府与市场的边界,让“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各司其职、相得益彰。
要尊重市场规律“不越位”。只有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明确政府有为和不为的领域和方式,斩断政府部门越位乱为的“有形之手”,才能强化“该找市场找市场,该找市长找市长”的社会共识。
重庆市场监管部门建立轻微违法行为不予处罚事项87项,制定不予实施行政强制措施事项45项,全市累计对轻微违法行为依法不予处罚2986件,这种“包容审慎”的监管理念给予经营主体更大的试错空间和竞争自由度。建立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制度,也有利于确保政府部门不缺位、不越位。
要减少行政干预“乱作为”。以政策洼地来吸引投资,以“远洋捕捞”来增加收入,以注销门槛限制企业搬迁,以公共配套增加企业成本等,都是以行政干预践踏市场规则,以权力任性破坏公平竞争。
重庆明确规定凡涉及经营主体经济活动的政策措施,均纳入公平竞争审查范围,未经公平竞争审查或违反公平竞争审查标准的,一律不得出台,就是要让各类经营主体放心创业、安心经营、专心发展。仅“十四五”期间,重庆就审查新增政策措施2.35万余件,修改、调整后出台709件。在减少行政干预的同时,重庆不断创新现代监管方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让市场规则更透明,让市场竞争更有序,避免政府部门既当“裁判员”又当“啦啦队”。
要破除行政壁垒“小范围”。促进公平竞争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内容,同时,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又为公平竞争提供了广阔空间。从现实来看,“大门虽敞开、门槛却很高”的现象依然存在,严重影响到公平竞争和统一大市场建设。
今年5月起,重庆开展的市场准入壁垒清理整治行动,就剑指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本次清理整治的重点就是,以地方性法规、规章、行政规范性文件、其他政策性文件等形式设立和实行的违反市场准入制度要求的各类规定文件,以及市、区县两级政府违规设置市场准入壁垒的各类做法情形。从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到清理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从组织开展民生领域反垄断执法和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监管执法专项行动,到破除地方保护和行政性垄断,都是在为行政权力做减法,为公平竞争做加法。如今,公平竞争释放的制度红利正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动能。
当前,我国正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更需要各地政府准确把握有为与不为的辩证关系,促进公平竞争政策的实施。只有持续完善制度规则,不断减少行政干预,持续推进监管统一规范,以更开放的姿态、更规范的秩序促进公平竞争、建设统一市场,才能让各类企业同台竞技,让优质产品脱颖而出,不断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