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瞭望|反“捧杀”,也是作风建设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杜铠兵

2025-07-31 07:25

年轻干部热衷钻研“语言艺术”,领导干部沉迷于“堂上一呼,阶下百诺”,民主生活会异化为“夸夸会”“互捧会”……一段时间以来,一股“捧杀”之风在少数党员干部之中兴起,值得警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内要保持健康的党内同志关系,倡导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规规矩矩的上下级关系,坚决抵制拉拉扯扯、吹吹拍拍等歪风邪气,让党内关系正常化、纯洁化。”

一些党员干部之间拉拉扯扯、吹吹捧捧,本质是隐形变异的“四风”问题。在全党从严从实推进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之际,坚决纠治“捧杀”乱象,及时刹住不良风气,才能让吹捧者无处攀附,让假话空话失去市场,进而以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引领形成正气充盈的社会生态。

自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以来,全党上下大力纠“四风”、转作风,党风政风焕然一新。

然而一段时间以来,少数党员干部把党内同志关系异化为逢迎拍马、人身依附、团团伙伙等种种庸俗化关系,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有的干部阿谀奉承,爱搞“语言贿赂”。如果说贪污受贿、吃拿卡要是一种腐败,那么接受下属的溜须拍马,干部之间吹吹捧捧、拉拉扯扯,本质也是一种变相腐败。

工作和生活中,一些干部将所谓的“高情商”奉为圭臬,摧眉折腰,溜须拍马,为了讨好上级钻营关系,逢人便“戴高帽”,有意将“副职”叫成“正职”,称呼领导为“老大”“老板”,不仅将人格尊严和职业操守抛诸脑后,更在无形中腐蚀了党内关系、职场环境乃至社会公序良俗。

有的干部谄上傲下,大搞“官僚主义”。有些管理者沉醉于下属的吹捧,一方面将迎合当作忠诚,将奉承当威信,把自己当成本单位本部门的“山大王”,享受“官老爷”做派;另一方面,则为了持禄保位,在相互吹捧中搞小山头、小圈子,将正常的同志关系异化为庸俗的“哥们义气”,在不知不觉中变得专横跋扈。

还有的干部自吹自捧,制造“政绩泡沫”。把坏事说成好事,把芝麻说成西瓜,一些党员干部沉迷于“汇报的艺术”,热衷于追求“显绩”,凡事做表面文章,图热闹好看,甚至滑入了“泡沫政绩”乃至弄虚作假的泥淖,在自吹自擂中故步自封,听不见下级的意见、群众的呼声。

党内同志关系庸俗化,是不讲党性、不讲原则、不讲纪律、不讲规矩的现实表现。它虽不违法,却是法治的腐蚀剂。

鲁迅在《骂杀与捧杀》一文中写道:“所以现在被骂杀的少,被捧杀的却多。”这句话放在今天依然不乏现实映射——“捧”中暗藏的“杀”机,不容小觑。

在“温水煮青蛙”中,动摇了个别干部的理想信念。现实中,个别党员干部在长久的语言围猎中飘飘然,不知不觉掉进了“捧杀声”构筑的“信息茧房”,在阿谀奉承的“精神贿赂”中导致判断力、执行力、共情力下降,进而对本职责任不担当,对民生冷暖不关切,使得崇高的志向变为空谈,逐步丧失理想信念。

在表面的“一团和气”中,损害了职场环境和政治生态。吹吹捧捧的不良风气,极易成为滋生特权和腐败的“温床”。“捧杀者”不讲党性、不辨是非,把党性原则、政治规矩抛在脑后,只顾个人利益得失,甚至引发不正当的内部竞争,把原本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搞得庸俗市侩、乌烟瘴气。

风成于上,俗化于下。有的单位之所以会发生腐败大案窝案,甚至产生“系统性腐败”,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捧杀者”众多,上行下效层层传导,导致单位内部问题越捂越大,最终造成整体“塌方”。

在“选择性失聪”中,失去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一些党员干部习惯了吹吹捧捧,做事只“为名”不“为民”,对阿谀之词照单全收,对群众意见则充耳不闻,让“捧杀声”掩盖了群众的“真心声”。

干部作风严不严,群众心里有杆秤。这种“选择性失聪”不仅会导致公共资源错配、基层负担加重,更屏蔽了干部群众的大实话、心里话,疏离了党群干群关系,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中央八项规定是改进作风的切入口和动员令。今年全国两会以来,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广大党员干部一体推进学查改、驰而不息转作风,真抓实干、挺膺担当,风清气正的干事氛围更加浓厚。

针对“捧杀”乱象,必须从思想深处正本清源,绷紧从严管理干部这根弦,不断强化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培育优良作风,从而剜除不正之风的顽瘴痼疾。

反对“捧杀”,就是要坚守客观的评价标准。常言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反“捧杀”就是要允许干部群众“好处说好,坏处说坏”,防止一些党员干部在拉拉扯扯、吹吹拍拍、阿谀奉承中破坏党性原则,败坏党的作风,扭曲正常的同志关系。

组织内部要构建科学公正的评价体系,任人唯贤,赏罚有据;党员干部要以身作则,涵养谦逊务实之风,弘扬我们党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好作风;社会舆论要强化监督引导,倡导求真务实、清正廉洁的新风正气。

反对“捧杀”,也是为基层减负。“捧杀”之风往往裹挟着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反对吹吹捧捧,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人际关系成本,减少内部不良竞争和精神内耗,在减少信息失真中优化行政资源配置,让基层干部可以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真正为群众服务的工作中去。

各地要将“戒虚向实”纳入干部培训必修课,同时建立形式主义正反典型通报机制,完善基层减负容错清单,鼓励干部在工作汇报中讲真话、报实情,以数字化手段畅通群众问题反映渠道,通过压缩吹捧做戏的生存空间,推动党风政风持续向善向好。

反对“捧杀”,更是对党员干部的关心和保护。常怀“捧杀之忧”,力戒不正之风,才能防止干部陷入权力陷阱,帮助年轻干部树牢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为干部提供公平向上的成长环境。

广大党员干部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主动提升党性修养,不断净化自己的“朋友圈”,始终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求真务实的作风对待同志、面向群众,在挺直脊梁的同时凭借真才实干勇敢追梦。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只有主动戳破“捧杀”的浮沫,才能规避“捧得越高摔得越惨”的隐忧,从而充盈正气,培厚良好政治生态的土壤,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凝聚更多正能量。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袁文蕙   审核: 程正龙 主编:饶思锐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