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瞭望|“字面创新”需警惕
2025-07-11 07:25
近些年,我国创新氛围日渐浓厚,创新成果大量涌现,一些领域甚至打破西方长期垄断。但与此同时,一味玩文字游戏的“字面创新”现象也不断出现。
比如,原本只是一个普通的车载纸巾盒,硬要贴上“车规级”标签;原本只是寻常的锂离子电池充电宝,却对外宣传加水即可发电,背离基本科学规律;更有一些基层部门,动辄就给材料“做手术”,生硬套用新词,无限给自己脸上贴金。
创新是发展的必由之路,但创新急不得,更不能“口嗨”。当一个个字面游戏被戳破,一次次“口嗨”被打脸,不断累积的社会失望情绪,会对科技发展失去信心、减少支持,破坏科技发展的社会根基。
▲孕育创新潜能。王琪 作/新华社
这些年,一些企业、地方和部分科研工作者受名利影响,心态浮躁、急功近利,搞出了许多“字面创新”。总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
基层文风浮夸,美化材料搞创新。在基层一些地方,“材料创新”成为一种现象。比如,在新质生产力概念提出后,一些地方把它当成无所不包的“筐”,什么举措都往里“装”,实则是蹭热度、玩字眼。还有一些部门,每年工作都一样,为了有创新,年终时就给材料“磨皮”“美颜”,或生造一些新术语,或把一吹成百,实则文风浮夸、作风不实,让老百姓很反感。
学术虚假繁荣,或炒冷饭或玩概念。学术应该是严肃的,但近年来,学术界的“字面创新”却日渐增多。某高校副教授学术不端,大搞“翻译式抄袭”,将国外成果改头换面为己所用;一些领域的学者不断炒冷饭,围绕某一词语翻来覆去撰写“文字游戏”式论文;还有一些学者不具备创新能力,只会东拼西凑搞学术嫁接。这些不肯实干,只会贴新牌的“巧取”,严重破坏学术环境,造成不良示范。
技术“遥遥领先”,夸大成果造声势。真实是科研的生命,但一些企业或科研单位总是习惯性夸大,把一丁点的微小研究成果描述成“颠覆性”“突破性”的成就。实际上,科技创新每前进一点都殊为不易,过分夸大既不符合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也会污染创新生态。
▲助力创新。勾建山 作/新华社
尊重规律、踏实苦干,是创新的必由之路,也是社会共识。那为何还会不断出现如此之多的“字面创新”?笔者以为,原因无外乎以下几个:
滥用考核,导致“创新”增多。创新是好事,但是否需要将创新指标量化到所有领域,细化到每个考核周期,值得思考。如今,一些地方受到考核压力,只能为了创新而创新。一些单位不断月月创新,却年年不见进步。有的今天总结提炼了什么工作法,明天又创新了什么经验;有的这里形成创举具有示范性,那里建成标杆具有引领性;有的理念创新一日三变折腾人,有的技术创新玩概念翻新搞新词包装……一些地区和单位被逼“创新”,导致“字面创新”泛滥。
把关不严,让“创新”轻松过关。从“量子”神奇内衣,到“千禾零”添加酱油,如今,许多“字面创新”之所以能轻松问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监管部门的把关不严。创新固然需要解开束缚,但这并不等于放任不管,让把关之门形同虚设。长此以往,只会让劣币驱逐良币,进而没有人愿意真正创新,大家都玩文字游戏,最终损害经济社会发展。
情绪炒作,“创新”成为流量高地。国家的每一项科技进步,往往都能激发国人的民族自豪感。一些自媒体发现这一“商机”后,屡屡把民族情绪“变现”,它们在报道创新成果时,或断章取义,或夸大效果,胡乱运用“中国科技重大突破”“宣告XX时代结束”等刺激性字眼,营造一步登天、轻松逆袭的“爽文”剧情。这种捧杀,鼓噪出不少荒诞论调,既影响公众认知,也让创新舆论生态更加浮躁。
▲创新之路。曹一 作/新华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
从“两弹一星”到“歼-20”战机,从青蒿素到量子计算机,从“枫桥经验”到网格化治理,那些改变国家发展路径、深刻影响群众生活的每一次创新,都是在实干中取得。未来,要让创新持续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避免创新成为文字游戏和“口嗨”,一些观点值得重申。
扎紧审核制度,让每一项创新都名副其实、表里如一,而不是一戳即破。
比如,在科研项目评审方面,要始终坚持“认事不认人”的原则,可以通过公布评审专家名单,强化投票结果保密,制定评审请托行为禁止清单,实行评审结果终身追责制等,确保每一项创新都经得起检验。在商标、专利申请方面,既要维护市场活力,也要补上制度漏洞——提升前置审查质量,对易引发认知偏差的描述性词汇从严把控;还可以开展常态化动态评估,并通过发布典型案例等方式,划定“可为”与“不可为”的边界。只有扎紧制度的笼子,创新才更具含金量。
营造脚踏实地的创新情绪,让“速胜论”和“看空论”都没有市场。
社会情绪和舆论环境是创新的重要保障因素。目前,我国已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但仍然存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等问题。面对这一现状,相关部门要加强社会情绪引导,既让看空中国创新的论调没有市场,也要积极引导舆论场上存在的创新“速胜论”,通过营造脚踏实地、踏实苦干的长期主义社会氛围,助力国家创新。
我们必须谨记,创新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不是搞文字创新而来的,更不是靠喊出来的。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