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瞭望|江河纵横“治”在千里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饶思锐

2025-06-30 07:25

近期,湖南、贵州等地发生严重洪涝灾害,牵动亿万国人心绪。大涝大灾之后,务必大建大治,提高水利设施、防汛设施水平,如此才能防止灾害再次发生。

治国必治水,江河保护治理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近日正式发布的《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对我国江河保护治理进行顶层设计,对深入实施国家“江河战略”作出全面部署,标志着我国江河治理进入了一个系统性、全方位、常态化的新阶段。

▲两江新区御临河入选2023年度重庆市美丽河湖优秀案例。记者 谢智强 摄/视觉重庆

何为“江河战略”?

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提出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为新时代治水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2016年11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在全国全面推行河长制。随后,两办印发《关于在湖泊实施湖长制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在2018年底前全面建立湖长制。

2021年1月1日起,最严“禁渔令”正式生效。2021年3月1日起,我国首部全国性流域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施行。2023年4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施行。

长江、黄河是我国最重要的两条大江大河,长江经济带经济规模接近全国总量的1/2,黄河流域的经济规模占据全国的1/4左右,长江、黄河两大流域人口8.79亿,几乎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3。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黄河、长江沿线考察调研,先后提出了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至此,国家“江河战略”就确立起来了。

此次《意见》的出台,进一步推动了江河保护治理,对于加快构建江河哺育人民、人民守护江河、人水和谐共生的江河保护治理格局,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具有重大意义。

▲重庆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保护长江生态环境摆在首位、落到实处。记者 谢智强 摄/视觉重庆

治水即治国,治水之道是重要的治国之道。

然而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江河治理面临着“九龙治水”的困境,各地方、各部门各自为政,难以形成合力。有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忽略了生态环境的系统性;有的“下游治污、上游排污”,上下游没有形成联动;有的地方“涝时泄洪、旱时抢水”,因为缺少协调机制,上下游用水矛盾重重……

治水绝不是一个地方、一个部门的事情,也绝不是局部就能抓好的。《意见》提出,“以流域为单元,统筹推进水灾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治理”,就是改变过去碎片化治理的方式,从系统和全局的高度寻求治理之道。

从构建流域防洪减灾新格局,到科学配置江河流域水资源;从强化江河流域生态功能,到推动建立贯通古今、繁荣发展的水文化体系;从强化全流域管理,统一规划、统一治理、统一调度,到坚持和加强党对江河保护治理的全面领导,健全中央统筹、流域协同、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

《意见》从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对江河保护治理进行科学谋划、顶层设计和系统部署,推动了江河保护治理从“九龙治水”到协同共治的系统性转变,无疑有助于最大程度凝聚江河保护治理合力。

▲南水北调东线源头江都水利枢纽。/新华社

江河水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自然资源。但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水旱灾害频发,历史上基本上“两年一小灾,三年一大灾”,黄河更是“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风调雨顺、四海安澜,成为千百年来刻进国人骨子里的夙愿。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解决靠天吃饭的问题,全国各地大兴农田水利,建设了以三峡工程、南水北调等为代表的全国性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党的十八大后,我国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加快推进水利基础设施现代化。但与此同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用水矛盾逐渐突出。

水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由于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一些地方河流断流、湖泊萎缩、湿地退化,部分地区地下水水位下降、受到污染……人水相争的恶果正在显现。究其根本,就在于长期以来对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生态规律认识不够、把握失当。

保障水安全,关键要转变治水思路。《意见》明确提出“重在保护、要在治理”“依法加强蓄滞洪区管理,严控人口迁入,引导区内人口有序外迁”“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完善水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这些要求对于扭转人们“人定胜天”的工程思维,有着重要意义。

人水和谐共生,意味着任何时候的发展,都必须把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承载力作为刚性约束,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合理利用水资源。

▲俯瞰都江堰水利工程。王琦 摄/新华社

从蜿蜒的小溪,到奔腾的江河,人类逐水而居,文明伴水而生。

从因势利导的都江堰,到巧妙创造的坎儿井;从旷世工程郑国渠、灵渠,到影响深远的京杭大运河;从横断长江的三峡大坝,到贯通江河的南水北调工程……在中华文明的浩瀚长河中,治水是贯穿每一个时代的“命题作文”,中国人用勤劳智慧在大地上篆刻了惊艳绝伦、影响深远的绝世华章。

从古人的惊世之作,到新时代的“江河战略”,中国人对水的治理与利用从未停歇。中国作为世界上水情最为复杂、治水任务最为繁重的国家之一,其江河治理经验对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联合国将2024年“世界水日”主题定为“Water for Peace”(以水促和平)。然而讽刺的是,在2025年印巴冲突中,印度将水资源作为打击巴基斯坦的“战略武器”,使得水源之争成为冲突升级的重要导火索。

与印巴水源冲突不同,中国、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澜湄流域六国“同饮一江水、命运紧相连”,通过在各领域的全面合作,给六国人民带来切实利益,为地区稳定繁荣作出重要贡献。这也是中国实践为全球江河治理贡献的东方智慧和中国方案。

水利兴则天下定。江河保护治理,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

江河保护治理,“治”在千里,不能一蹴而就。《意见》的出台不是终点,而是新征程的起点。各地各部门唯有保持"治"在千里的定力和耐心,将党中央、国务院的江河治理意志贯彻始终,推动空间上的全域治理,确保时间上的长治久安,才能让江河保护治理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注脚。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唐文培   审核: 王祥 主编:王方杰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