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瞭望|当明星遇见城市:流量如何变“留量”?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何重

2025-06-30 07:25

当网红“甲亢哥”在火锅店被花椒麻到表情失控的视频冲上热搜,当收藏家马未都挤在江苏无锡稻香市场早点摊前品尝玉兰饼,当演员杨紫的舞姿被AI技术嵌入敦煌壁画、洪崖洞等23个城市地标……这些看似随性的“名人逛吃”“明星二创”视频,背后是地方文旅对精准流量的娴熟拿捏。昔日顶流代言的光环,正悄然蜕变为城市破圈的“催化剂”,其效能远超商业逻辑的简单嫁接。

然而,流量易逝如烟花,绚烂过后尤需面对灵魂拷问。马未都系列视频播放量破亿后,“鸡鸭鹅大酒店”人满为患需闭店备货的“爆火”能否持续?杨紫舞蹈挑战赛席卷全网,又能为各地沉淀下多少真正的文化认同?

热闹散去后的冷思考,才是检验城市营销功力的试金石。

▲“跟着刀郎歌声游重庆”三条精品旅游线路中的三峡之巅。记者 齐岚森摄/视觉重庆

城市借力明星搞营销,绝非“谁红请谁”的简单追逐,更似一场城市精神符号与名人特质的精准配对。唯有气质相契的双向奔赴,瞬间的“顶流狂欢”才能汇入城市千年文脉的长河。

随着刀郎重庆演唱会新曲刷屏,山城旋即推出“跟着刀郎歌声游重庆”三条精品旅游线路,邀请人们循着歌声探寻重庆的独特魅力。这远非流量叠加的算术题,实则是城市肌理、声音与脉搏,在艺人的创作母题中找到了最精准的共振频率,是一场地域气质借由艺术完成的深度自我表达与全球传播。

谷爱凌与哈尔滨的“冷热碰撞”同样精彩:冬奥冠军的热血拼搏,点燃了“东方莫斯科”的严寒舞台。景区收入暴涨背后,是运动精神与冰雪浪漫的灵魂碰撞,让冷雪之地变得澎湃有活力。

更值得称赞的,莫过于那一份“家”的情感密码。48岁台湾男星郭品超回山东泰安寻亲,他用短视频分享参与麦收、在麦田奔跑的快乐,以朴实方式诉说故乡眷恋;歌手萧敬腾到浙江绍兴寻根,一句“回家”瞬间触发全网共情。

这种基于乡土认同的血脉相连,穿透力远胜任何华丽的广告——明星在此刻,已化作开启城市记忆的情感密钥。

▲重庆以美食为引线,把陶艺作坊、夏布刺绣体验工坊串成文化体验链。这是游客在荣昌的夏布小镇景区。记者 唐奕摄/新华社

明星光环只是城市破圈的敲门砖,城市营销的大考在于:如何将外来的“流量潮汐”,转化为内生的“生长浪潮”。

当流量涌入时,城市需要实现从“眼球经济”到“体验经济”的跨越。比如,刀郎重庆演唱会外场的文化场景建构颇具深意——当演出场地转身变为非遗技艺与特色小吃的展示长廊,场外观众在烟火气中触摸到的,是城市文化肌理的鲜活切片。

新疆阿勒泰更是凭借影视作品《我的阿勒泰》热度,推出“牧人转场体验营”,让游客与牧民同住毡房、共赶羊群,这也印证着:真实可感的生活体验,远比流量泡沫更具持久生命力。

更高维度的转化,则是将明星引流当作“文化定位器”,精准锚定城市精神坐标。

就像重庆荣昌请明星探访卤鹅老店,但探访没停留在直播间叫卖的“带货”浅层,而是以美食为引线,把陶艺作坊、夏布刺绣体验工坊串成文化体验链,让游客从“打卡吃鹅”自然过渡到“动手学非遗”,将舌尖上的流量导入非遗传承的文化场域。前两年山东淄博烧烤爆红后,当地也以烟火气为原点,密织烧烤节、短剧大赛、非遗市集等文化活动,构建起一个围绕核心特质的立体文旅生态。

流量是水,文化是渠,唯有渠成,方能水到渠成,滋养城市的文旅沃土。缺乏文化内涵支撑的流量,终如无源之水,转瞬枯竭。

▲身着哪吒服饰的演员在天津哪吒小镇为游客演出。记者 孙凡越摄/新华社

明星效应如同城市披上的华美霓裳,但真正历久弥新的魅力,必源自其历史脉络的肌理温度与文化深流的无声浸润。喧嚣落幕终有时,当流量潮水散尽,沉淀于人心底的,唯有那些直击灵魂的文化记忆与深度体验。

回看近年来的一些流量狂欢,许多暗藏着“空心化”陷阱:千街一面的“明星同款”小吃街、缺乏灵魂的网红快闪装置,这些就像沙滩上华丽的沙堡,转瞬即被遗忘。只求热闹却无底蕴支撑,终将沦为文化荒漠的匆匆过客。

因此,文化底蕴才是沉淀流量、构筑城市核心吸引力的根本。以重庆大足“石刻活化”为例,当明星打卡千手观音后,热度并未停滞于表面,景区乘势推出AR导览还原石窟彩绘、夜游光影剧《天下大足》,用现代科技为千年石刻赋能,让宋代工匠的凿刀声穿越时空,再度叩击今人灵魂,完成历史与现实的超时空对话。

河南开封的操作同样精妙,当地以明星效应为索引,重点却是让城市营销深植于北宋文明土壤——《清明上河图》动态光影展、实景剧本杀、州桥考古遗址等,一幅立体宋朝画卷让流量自然沉浸,转化为文化认同的深切滋养。同样,河南洛阳借力《风起洛阳》IP热度,让应天门唐宫夜宴、三彩烧制体验成为主角,千年古都文化积淀成为吸引游人反复造访的根本引力。

明星效应无疑为城市打开了流量闸门,但更高维的角逐在于:如何以明星为“媒”,唤起公众参与热情;以文化基因为根,编织丰富体验图景;以扎实服务为基,呵护每份到访期待。

唯有当“明星”光环从主角淡化为导游,城市自身的光芒才能真正绽放。城市真正的“顶流”,终究是其独一无二、生生不息的文化魅力。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唐文培   审核: 王祥 主编:王方杰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