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瞭望|抓好这件事,总书记为何强调“人无我有”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郑钰潇

2025-03-31 07:30

文旅融合,是历史与现代的深情对话,也是经济与文化的双向奔赴。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赴贵州和云南考察调研。如何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是一个重要关注点。考察期间,总书记进一步阐释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方法论:“怎么抓好旅游呢?就是要保留自己的特色,抓好人无我有的东西。”

把视线聚焦到重庆。近日,重庆市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工作推进大会举行。会议强调,要持续放大巴蜀文化旅游走廊辨识度影响力,培育打造具有巴蜀特色的文旅业态和产品。

不难发现,无论是“辨识度”,还是“巴蜀特色”,无一不是“人无我有”的具体体现。眼下,各地文旅纷纷下场,重庆凭啥出圈?

▲渝中半岛的迷人夜景一直是重庆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记者 刘力 摄/视觉重庆

着眼重庆,抓好“人无我有”是文旅产业提档升级的关键一招。

根据《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重庆部分的规划范围包括中心城区及万州、涪陵等27个区(县)以及开州、云阳的部分地区。这些地方旅游资源禀赋优势较为突出,换句话说,大有文章可做、大有潜力可挖。

2024年,重庆文化产业、旅游业增加值均突破1400亿元。成绩亮眼,但也有一些问题必须正视。

文旅产品“有场景、无叙事”的困境如何破解?千篇一律的网红墙、“想你的风吹到了这里”的路牌……在追逐流量的过程中,某些文旅项目正在丢失最珍贵的文化基因,简单套用“文旅 +”“新业态”等时髦概念,实则缺乏文化内核,导致同质化竞争加剧。

比如,两江四岸是重庆最具标志性和辨识度的城市区域。在打造相关文旅项目之前,不妨多问几个“有没有”“会不会”——有没有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会不会让两江四岸的“颜值”更高、气质更佳?一时的流量或许可以攫取,但真正的价值必须经得起时间检验。

“顶流”之外,更多的“腰部选手”如何被看见?既然是“走廊”,那它涵盖的范围就很广,需要多点开花,不能只靠一两个大IP“撑场面”。

拿今年春节假期来说,渝中区仅洪崖洞这一个景区的游客接待量,就达到131.07万人次。这个数字,超过了不少区县的总游客接待量。重庆怎样以点带面,让更多的优质文旅资源串珠成链,仍大有文章可做。

“三攻坚一盘活”背景下,文旅旗舰国企如何进一步释放效能?前不久召开的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产业联盟大会上,重庆文化旅游集团、四川省旅游投资集团共同以联盟的名义,与区县政府、金融机构等签署了一揽子战略合作协议,拉动产业投资超50亿元。

要进一步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文旅旗舰国企就必须拿出“人无我有”的担当作为,当好高质量建设的“实施者”、巴蜀大文旅建设的“服务者”。

▲武隆区天生三桥景区,慕名而来的游客源源不断。记者 李雨恒 摄/视觉重庆

联动川渝,锻造“人无我有”是聚势向新的破局一招。

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5年多以来,对于生活在川渝两地的人们来说,这条走廊带来的成效看得见、摸得着。

2024年,川渝联合推进申遗项目3个,共建重大文旅项目15个;推出主题精品线路70余条、消费新场景65个,开展“百万职工游巴蜀”等活动,两地互访游客超1亿人次……这条走廊之于文旅高质量发展、消费扩容升级的深远意义,愈发凸显。

但巴蜀文化旅游走廊跨区域的特殊性,也带来了主体多元、利益交叉等多重问题。当前,整体品牌形象凸显不够,文旅协同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尚有堵点等问题,仍然客观存在,需要逐一化解。

应看到,区域协同的本质不是简单的资源叠加,也绝非“明面合作、暗中杀价”的恶性竞争,而是要通过错位发展和功能互补,让两地文旅真正从“相加”走向“相乘”。

“人无我有”,要对标国家和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拿出新产品。近年来,两地共同打造的“宽洪大量”“点石成金”“资足常乐”等跨省域特色文旅品牌,让不少人感慨:“原来川渝还有这么多耍事!”

近日发布的5条“渝进蓉出”和“蓉进渝出”系列精品旅游线路,串联起都江堰、大足石刻等世界遗产级资源,构建起“文脉互联、景群互通、业态互补”的立体文旅走廊。这再一次说明:孤星再亮也需银河相映,唯有联动,江河方能汇聚成海。

“人无我有”,更要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拿出新“打法”。接下来,重庆应继续推动共建川渝文旅统一大市场,共创文化和旅游改革创新试验区,推动国家层面有关文旅领域“放管服”改革试点在川渝先行先试。

▲荣昌区安陶小镇,游客正在观看民俗文化巡游展演。记者 龙帆 摄/视觉重庆

放眼国际,激活“人无我有”是文化IP破圈出海的制胜一招。

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对于很多普通人来说,来中国走一看、看一看,亲身感受一下中国的自然风光、历史人文、当代变化,更能增进他们对中国的客观了解。

来中国看什么?体验什么?川渝两地都能拿出厚实的家底待客。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是全球游客的必打卡地之一,“花花”等顶流IP早已形成现象级传播。重庆8D魔幻、赛博朋克的城市地形,在国外社交媒体上反复掀起讨论热潮。从九寨沟的秀丽,到长江三峡的震撼;从三星堆的神秘,到钓鱼城的厚重……自然景观的奇崛、文化遗产的厚度、市井文化的鲜活,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有“看点”更有“卖点”。

大格局整合资源,创新文化符号的国际表达方式。川渝两地的国际传播,不应止步于熊猫、变脸、火锅、舞龙等一些固有的文化符号。应进一步精准提炼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做好跨语境转化,推动两地政府、企业、媒体形成“传播共同体”,将分散的文旅资源整合为具有全球辨识度的文化IP集群。

小切口触达人心,用真实的体验感激发旅行者的分享欲。国际传播离不开一个个具体的人,国际游客的需求也早已从“观光打卡”转向了“深度参与”。小到完善入境旅游便捷支付体系,大到推动文旅行业能力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唯有通过一次次修正完善,不断丰富国际游客的体验感、获得感,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才能让国际游客愿意来、还想来。

今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也是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的关键之年。

重庆高度重视这条走廊。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做精做细做透“人无我有”这篇大文章,以文化基因解码山水密码,借双城协同放大禀赋优势,川渝两地就有可能在文旅高质量发展中书写“既见巴蜀,又见世界”的新篇章。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田韵沁   主编:王方杰      审核: 刘海涛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