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瞭望丨厉害的大人与孩子气的自己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周宝琴

2024-10-09 07:33

谁还不是个宝宝呢?

近段时间,“要成为厉害的大人,保护孩子气的自己”,成了社交平台的热门话题。网友们纷纷把该话题当成一个树洞,袒露着自己的心声,分享着生活中无法言说的情感。

“我们可以一起成为很厉害的大人闪闪发光,也可以躲在彼此的小家做两个小孩”“刚结束了一段内耗关系,快来夸我是勇敢宝宝”……评论区一段段坦诚而拨人心弦的文字,让网友的心都柔软下来。

每一次广泛共鸣,都蕴含着值得探讨的集体情绪。不禁要问,我们想保护孩子气,到底想要保护的是什么?是否真的必须成为厉害的大人,才能保护那颗透明澄澈的赤子之心?

▲北碚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孩子们在“碚蕾”童趣杂货铺里选购自己喜爱的玩具。秦廷富 摄/视觉重庆

“童年是一首没有歌词的歌,永远回荡在我们的心中。”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住着一个小孩,在成长的过程中,为了保护这个“孩子”,我们构建起一个“第二自我”来应对外界的风雨。

然而时间久了,我们的孩子气越来越少,与此同时,却沾染上了更多俗气、痞气、油气、官气、暮气、酸腐气……而保护好孩子气,则是我们希望重拾那些美好品质。

保护那颗柔软快乐的心。孩子的度量衡,与成人大不同,他们总是容易满足,会为一朵小花的绽放而惊喜,也会把一个纸巾盒、塑料瓶当玩具。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走进了更为广阔的世界,得到了更多的物质满足,那些小时候带来欢喜的物件,开始变得寻常,也难以有什么东西,让我们轻易快乐。

保护元气满满的热情。小的时候,我们总怀揣着各种梦想,渴望成为医生、科学家、警察;我们还有许多期待,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想象。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被生活的柴米油盐消磨了热情,被规则扰乱了判断,逐渐走进了迷雾,失去目标感。那种孩童式的生机勃勃、活力四溢的状态也很难被重现。

保护宝贵的好奇心。好奇心、想象力、学习能力,很大程度上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多数成年人的好奇心会被日常的琐碎消磨,想象力被现实的框架所限制,学习能力也因固化的思维模式而减弱。而保护孩子气,也是想保护我们曾经的那些奇思妙想,保护那个对世界充满好奇和探索欲的小小探险家。

保护那个无忧无虑的自己。所谓的童年,是考虑到孩子的未成熟状态,而专门划分出来的一段时间,使他们能够避开生活的风险以顺利成长。然而,随着我们开始脱离父母的庇护,在成人世界中独立求生存,工作的压力、生活的琐碎、社会的竞争、复杂的人际关系,使我们变得坚硬、强大,也让我们丢失了最初的自己。

而童年那些简单纯净的快乐,让人在多年后即使身处低谷,也能感到治愈的力量。因此,我们越是不如意,越是怀念那段无忧无虑的时光,怀念那个孩子气的自己。

▲游乐场内,孩子们正在享受欢乐的假期。记者 齐岚森 摄/视觉重庆

成人的世界,从来没有容易二字。正因如此,我们才希望成为厉害的大人,有能力褪去保护色,重新拥有孩子一般的简单快乐。

毋庸置疑,保护孩子气、做一个快乐的人是值得提倡的事。但对“厉害”,我们也应该有更多、更宽维度的理解。

一个世俗视角下厉害的人,或许应该拥有更高的职位、更强的经济能力,但想做一个孩子般快乐的人,可能需要我们从更多方面去努力。

多快乐一点,生活才会慢慢顺起来。真正的成年往往伴随着艰难之美,求而不得是生活常态。面对现实的铁壁,我们不能寄希望于逃回美好的童年,更需要思考怎样才能以最柔软的方式着陆。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当我们在生活中遭受了狂风暴雨,不妨从容地正视它,再慢慢往前走,一直走。都说爱笑的人运气不会太差,像孩子一般快乐一些,或许生活就会慢慢顺利起来。而那些我们走过的暗道,也终将会被岁月撒上糖霜,值得我们慢慢回味。

向孩子学习,重新丰富我们迟钝的感官。诗和远方不常有,但日常的生活中,也不乏疗愈我们的浪漫诗意,只需要我们重新以惊奇的目光打量世界,再次追问世界为什么是这个样子的。

观赏植物、星月、云彩,倾听鸟唱……当我们的感官再次敏锐,像孩子一样对周围的世界充满欣喜,那个快乐、元气满满的自己或许就会重新回来。

让永葆童心,成为一种很酷的生活选择。很多人害怕长大,厌恶成熟,也许只是觉得童年与成年,孩子与大人之间有一条永远无法逾越的疆界。其实,童年固然会不可避免地远去,但童心却可以常在。

如果孩子的天真无邪是一种自然流露,而保持一颗坦荡的赤子之心,则是我们成年人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去像孩子一样拥有一颗善良正直的心,去多看他人的美好,去力所能及地帮助身边的人,去优先选择相信一个人……当我们温柔地对待世界,世界也将回馈我们更多的美好与善意。

▲只要有一颗年轻的心,青春就不会散场。记者 郑宇 摄/视觉重庆

童年是我们生而为人的“根源”,它对我们的影响贯穿人生始终。愿每一个成年人,都能保留童年的所有美好品质,相信只要像孩子一样赤诚坦荡,我们终将变成一个厉害的大人,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朱小乔   主编:马京川      审核: 何旭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