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瞭望|重庆“独角兽”,何以突出重围?

新重庆-重庆日报

2024-06-24 07:33

前不久,2024中国(重庆)独角兽企业大会在重庆举行,大会发布了《2024年度重庆市独角兽、瞪羚企业榜单》。

数据显示,2023年重庆新晋独角兽2家,总数达7家,新晋潜在独角兽10家,总数达16家,(潜在)独角兽总数达23家,较2022年的11家实现倍增。另外,重庆市(潜在)独角兽企业群体总估值257.73亿美元,同比增长136.7%。

独角兽企业的多寡,很大程度上可反映城市城市发展的活力与潜力。为了引进、扶持、培育独角兽,各个城市可谓是使出了“洪荒之力”,从给地到给政策,再到给“真金白银”等等。

独角兽企业为何如此重要?重庆该怎样让更多中小企业“高跳快跑”,长成引领行业发展的独角兽?

▲6月16日,2024中国(重庆)独角兽企业大会在重庆举行。/新重庆客户端

什么是独角兽企业?

所谓独角兽,是神话传说中的一种虚构生物,形似白马,头顶螺旋角。2013年,美国著名投资人阿里·李首次提出独角兽企业概念,以示其较为罕见。

从评价指标来看,它一般是指成立在10年以内,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非上市创业公司,有人解释为“双十标准”。潜在独角兽企业,是独角兽企业的后备军,其成立时间一般不超过9年,估值在1亿美元以上。

无论是独角兽企业,还是潜在独角兽企业,它们往往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发展速度快。它们通常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就赢得了市场青睐,并在业务上实现了爆发式增长。从成立年限来看,潜在独角兽企业成立不超过9年,独角兽企业则不超过10年,估值却分别达到了1亿美元和10亿美元以上。

创新性强。独角兽企业通常凭借强大的科技创新或商业模式创新,实现了价值的飞跃。城市化与区域创新极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重庆大学教授姚树洁表示,独角兽是一个非常新的历史现象,在传统工业时代,一家企业可能需要几十年的积累,才能达到10亿美元的价值。独角兽的出现,正是经济全球化、科技创新进步加速的结果。

比如,潜在独角兽企业——重庆中科摇橹船信息科技公司是国内首家完整掌握光、机、电、算、软设计开发能力的人工智能企业,在一年内斩获了15项国家级奖项。又如,独角兽企业——重庆江小白酒业通过瞄准新消费需求,将“轻松酒饮”的文化理念融入产品中,赢得了年轻消费者的青睐。

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近年来,前沿科技独角兽企业占比持续攀升。相关数据显示,中国独角兽企业中,量子科技、智能制造等“硬科技”企业占比达六成以上。比如象帝先计算技术(重庆)公司,完全自主研发出了“天钧一号”GPU,填补了国内高性能通用GPU芯片的市场空白。

数量比较少。独角兽企业在初创企业中属于极少数的精英企业。它要求10年内估值达到10亿美元,这对绝大多数企业而言是一个不小的门槛。相关数据显示,只有不到0.0005%的创业企业有机会成为独角兽企业。

正是凭借强大的创新能力和市场潜力,独角兽企业已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关键力量,是城市经济发展中的“香饽饽”。

▲位于两江新区的独角兽企业——马上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陈文森 摄/新重庆客户端

独角兽能够崛起,往往是城市产业拔节生长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除了独角兽,重庆其他类型的市场主体也都在“长个子”。2023年,重庆累计创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86家,在城市排名中位列中西部第一;新增上市企业10家,全市新增境内IPO上市公司数量排名西部第一;全年新增经营主体64.8万户,增长21.8%……

不难发现,重庆(潜在)独角兽企业数量的稳步增长,与城市产业整体发展氛围密切相关,是强大的工业体系、科研投入、营商环境等多重优势利好共振的结果。

完备的工业体系。完备的工业体系,扎实的产业基础,可为培育独角兽企业提供充分的市场空间、商业模式探索空间及技术纠错空间。重庆是国家重要的工业城市,拥有我国41个工业大类中的39个、全部31个制造业大类,为独角兽企业的成长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持续加强科研投入。科研实力是独角兽快速成长的重要动力,而对科技创新投入,重庆向来都不吝啬。从顶层设计来看,重庆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和人才强市首位战略,着力构建“416”科技创新布局,去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45%。

从建设战略科技平台来看,重庆获批全国首个“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重组建成全国重点实验室10个……重金投入的效果也非常明显,重庆现有的23家(潜在)独角兽企业,17家企业分布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型储能等前沿赛道,“硬科技”属性十足。

完善的惠企强企政策。为了让企业有更良好的发展环境,近年来,重庆制定了翔实的惠企强企政策,拿出“真金白银”支持产业发展。

重庆通过启动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推进企业上市“千里马”行动和“独角兽”企业培育计划等一系列举措,让政策、科技创新、金融、产业实现了良性循环,为独角兽企业的培育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虽然发展势头良好,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重庆还有很远的路要走。中国现有的375家独角兽企业分布在56个城市,其中一半以上集聚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重庆在榜单上排第十二位,不仅与北上深广差距明显,与杭州、苏州、南京等城市相比,也有一定的距离。

▲阿维塔11新能源汽车。/阿维塔官网

当下,全国各地争抢新兴产业、促进产业升级的心情异常迫切。很多城市都把培育独角兽企业当成其中一个关键指标,围绕而来的各种产业政策、招商大战更是“卷”出了天际。

那么,重庆又应如何养成更多的独角兽,以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瞄准未来,为企业起飞创造更多风口。没有企业的时代,只有时代的企业。一家企业的爆发式成长,并最终崛起为独角兽,往往和产业的整体腾飞有很大的关系。比如,2023年,重庆汽车产量升至全国第二,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37%,独角兽企业阿维塔崛起的背后,就离不开重庆强大的汽车产业集群的支撑。

姚树洁认为,想培育更多独角兽企业,需要我们前瞻性地瞄准未来赛道,多支持引导低空经济、空天信息、未来能源等前沿产业,让更多“东风”助力重庆企业乘势而上。

给足“养料”,让“耐心资本”(长期投资资本)助力独角兽养成。独角兽快速成长的背后往往离不开VC/PE(风投和私募)的资金支持。然而很多“硬科技”领域,技术成果从研发到落地投产,再到产生营收并实现盈利,中间风险大、周期长,容易让投资者望而却步。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耐心资本”做长久坚实的后盾,独角兽企业容易陷入技术研发停滞、产品难以落地等发展困境。姚树洁认为,重庆需要打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包括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等,让投资者对重庆的科技产业充满信心,愿意长期持有投资。

另外,发达的风投资本市场离不开政府的引导支持。相关部门还应多聚焦“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成立产业基金,以政府性基金撬动社会资本,有效引导更多“战略资本”“耐心资本”,推动重庆“硬科技”的发展。

做好梯度培育,让“后备军”不断涌现。独角兽企业的稀缺性决定了培育独角兽企业没有“万能公式”。姚树洁认为,我们只有加强中小企业生态系统建设,才能让更多中小企业实现快速发展,并最终崛起为独角兽。

比如针对产业本身,重庆可借助西部(重庆)科学城、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资源,培育打造“产业研究院+产业园区+产业基金”的优质中小企业生成生态体系,不断推动创新资源向产业汇聚。

另外,还要不断加强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通过税收优惠、资金扶持、人才引进等综合政策,降低企业创新成本,助力独角兽企业“高跳快跑”。

科技创新不仅是城市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更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在打造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内陆开放综合枢纽的过程中,重庆需培育聚集更多独角兽企业,让它们成为科技向上攀登,建设现代化新重庆的重要力量。

(重庆瞭望 周宝琴)

编辑: 代修凤   审核: 李辉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