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精选|
  • 重庆|
  • 深读|
  • 锐评|
  • 渝视频|
  • 区县|
  • 视觉重庆|
  • 乡村振兴|
  • 成渝|
  • 智慧|
  • 开放|
  • 更多+
  • 重庆日报网 > 正文
    匠心绘制巴山渝水间的“富春山居图”——写在首届“巴山渝水∙美丽村居”设计大赛成果发布暨设计建设研讨会举办之际
    重庆日报
    时间:2023-03-30 08:05

    荣昌区万灵古镇 摄/黎明鑫

    大渡口区跳磴镇“金鳌田园” 摄/李显彦

    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传统村落 摄/齐岚森

    大足区雍溪古镇夜景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描绘出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振兴图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为不断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指明了方向。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

    近年来,重庆在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快推进农房和村庄建设现代化,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同时,启动30个美丽宜居示范乡镇建设,着力增强小城镇综合承载能力,让巴渝村镇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一幅巴山渝水间的“富春山居图”,正在徐徐展开。

    房之安

    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安居”“住有乐居”

    安居乐业,千年夙愿。

    住房安全有保障,是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核心目标之一。“十三五”末,随着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重庆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历史性解决了农村贫困群众绝对性的住房安全问题。

    农房安全是一个持续产生、动态变化的过程,排危工作不会一蹴而就、一劳永逸。

    为此,近年来,重庆坚持以动态保障农村低收入群体住房安全为重点,把农村危房改造纳入重点民生工程,建立健全农村住房安全保障长效机制,动态排查监测农村住房安全,持续开展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整治、农村危房改造等工作。

    脱贫攻坚以来,重庆共实施农村危房改造32.09万户,有效解决了农村贫困群众住房安全问题。2023年,全市计划将实施农村危房改造4365户。

    当前,我市还通过强化多部门、各区县协调联动和数据互通共享,创新建立起住房安全动态监测机制,为全市农村低收入群体等重点对象建立住房安全情况动态监测台账计划,做到“发现一户、保障一户、销号一户”。

    安全,是农房最朴实、最基础的底色。随着乡村振兴、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持续深入,人们对农房建设寄予了更高的期待,提出了更高要求。

    “长期以来,由于农房建设的随意性、粗放性,在外观风貌、建设水平、功能品质等方面参差不齐,城乡混搭、中西不分、倒土不洋的情况依然存在。”市住房城乡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我市正在从审美、工艺、功能等多个层面,加速引导和规范农房的高标准、高品质改造建设,探索建立农房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的长效制度。

    例如,深入开展“三师一家”下乡服务,为农房建设提供全方位指导,提升审美水平,截至目前,我市已储备设计下乡人才500余名,引导支持“三师一家”下乡服务2万余人次;每年编制30套以上具有地域特色、尊重农村规律、具备实操性的高品质农房建设示范图集,强化推广使用;鼓励新材料、新技术在农房建设中的应用,印发《关于开展装配式农房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编制装配式农房建设技术导则和图集编制;常态化开展巴渝传统建筑工匠培训,培育和壮大乡村建筑工匠人才队伍……

    而今,在巴山渝水间,一幢幢风貌很乡土、功能很现代的美丽村居,正在加速入画。

    村之美

    跟得上时代、载得起希望、留得住乡愁

    吊脚楼层层叠叠、小木屋错落有致、高亢的山歌响彻山谷。彭水县鞍子镇罗家坨、木瓯水等传统村落通过对基础设施、建筑风貌、文化内涵的全面提升,焕发出生机与活力,“鞍子苗寨”逐渐成为彭水传承展示苗族文化、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载体和靓丽名片。

    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孕育了“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毛相林。当前,下庄村通过尝试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与干部教育培训、乡村旅游紧密结合起来,探索出一条“生态+人文+旅游”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

    在重庆,一个又一个各具特色的传统村落正在保护中加速重生。

    截至目前我市有164个村落列入了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认定公布重庆市传统村落75个。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入选2022年全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当前,我市正在开展第四批市级传统村落调查认定工作。

    为了给传统村落的重生提供技术支撑,我市还建设了巴渝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3个,发掘传统建筑技艺传承人26名,培养巴渝传统建筑工匠350名。

    去年,重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经验得到住建部全国推广。按照规划,“十四五”期间,重庆将建成30个以上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典型示范。

    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正是重庆广袤乡村现代化建设的“打样”之举。

    “乡村建设,要把握好现代与传统、个性与共性之间的关系。”在市住房城乡建委相关负责人看来,乡村建设,一方面要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现代化建设成果的城乡共享;另一方面又要充分尊重农村的发展规律,树立农民主体的乡村建设理念,保留本土特色和乡土气息。

    近年来,我市在推进乡村建设中始终坚持因村施策、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立足“巧设计、微建设”,不搞大拆大建,就地取材、自然成景,提升颜值,留住乡愁。同时,充分考虑不同区域乡村生产生活特点,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科学布局村落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现代化生活水平。

    乡村建设,如何激活农民的主体意识?

    为此,我市坚持深入践行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持续开展“功能美、风貌美、文明美”美丽庭院创建评比活动,在全市打造了上万个农村美丽庭院,并以此为阵地,引导村民逐渐提升对美好品质生活的认知水平,持续优化生活习惯,弘扬文明新风。

    “十四五”期间,我市将联手四川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建成100个省市级“巴蜀美丽庭院示范片”,计划以农房为原点、院落为单元、村落独特的资源为支撑,建设具有地域特点、民族特色、时代特征,且充满烟火气息、乡愁记忆的高品质农房、高颜值院落、高价值村落,打造川渝两地乡村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示范窗口。

    镇之韵

    既要“小而精”,又要“特而美”

    小城镇,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乡村,不仅要承接城市的辐射和外溢,还要承担起对乡村的服务与拉动,在城市品质提升与乡村振兴中都发挥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自然而然,小城镇也成为我市推动新型城镇化、实施乡村振兴、探索城乡融合发展的主阵地之一。

    “完善的生产生活功能配套,是小城镇的生存之基,找准特色、凸显特色、放大特色,则是小城镇的活力之源。”市住房城乡建委相关负责人认为,小城镇的建设,不求“大”、但求“美”,不求“多”、但求“精”,不求“全”、但求“特”,未来的小城镇,将成为人们心生向往的全新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十三五”期间,重庆按照“两加强三完善”(加强规划引领、风貌整治,完善城镇功能、园林绿化、人居环境)具体要求,持续5年集中打造了35个市级特色小城镇。

    乘着建设的东风,一大批功能特色鲜明、宜居宜业宜游的小城镇正在加速呈现——

    荣昌区万灵镇依托“移民水乡”特色古镇资源,以“景区级”高标准进行全面提档升级,获得全国美丽宜居小镇、重庆“十大最美小镇”等荣誉;黔江区濯水镇通过聚焦“生态大镇、旅游强镇、文化名镇”建设,持续提升乡容镇貌,获得“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特色小镇”等殊荣;

    ……

    小城镇的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去年,我市正式启动美丽宜居示范乡镇建设,计划“十四五”期间,以市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镇、川渝毗邻地区乡镇、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历史文化名镇为主要对象,以“一深化三提升”(深化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场镇功能、提升场镇品质、提升管理水平)为主要抓手,建成30个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管理有效的美丽宜居示范乡镇。

    迈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一个个巴渝村镇的美丽蝶变正在上演;一个个城乡融合发展的纽带、乡村振兴的龙头、川渝毗邻地区的窗口、城镇环境提升的样板,呼之欲出。

    王静 刘廷 图片除署名外由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提供

    编辑:李平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站首页 | 重报集团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