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
更多的资讯等着你...
立即下载
重庆日报

随时随地读党报

立即下载
心理学家:在家呆烦了可尝试这样做
重庆日报全媒体 李星婷2020-02-07 23:10

  重庆日报全媒体讯(记者 李星婷)近段时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令大家都很少出门,但时间久了,难免会有一些焦躁和烦闷情绪。为此,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和在渝10所高校均开设了心理援助热线。心理学家纷纷为大家支招解压,一些人也尝试着开展多种解压活动。

  保持良好生活规律,是身心健康第一步

  “早起瑜伽半小时,晨阅一小时;上午品茶、弹琴……”2月7日,重庆科技学院教师佘敏在朋友圈记录下自己当天的活动。

  学校因为推迟开学,佘敏的寒假一下变长了。“有些朋友抱怨在家太无聊,闷得很。”佘敏说,自己反而很珍惜这个“悠长假期”,“调素琴,阅诗经”,热爱传统文化的佘敏将宅在家的时间安排得井井有条。

  “良好饮食、睡眠、生活规律的保持,是身心健康的第一步。”西南大学心理学部杨发辉博士表示,比如由于疫情影响,不少人需要在家里工作,“第一件事就是换掉睡衣。大家只是换了个工作场所,一定要按正常状态在电脑前工作。”杨发辉说。

  其次,杨发辉建议,一定要减少手机刷屏和适度过滤资讯,降低不确定信息带来的焦虑。“还可以每天在固定的时间段,听听音乐、看一看搞笑视频或漫画书,这些幽默快乐的元素会融入本能的思维和反应中。”

  家庭音乐会和线上学习等让生活很充实

  花式烘培、厨艺展示……这段时间,重庆大学博士生导师严永红在朋友圈晒出了不少自己的厨艺作品,“平时工作比较忙,现在正好有时间实践一下自己的爱好。”

  “学几个简单的菜,帮父母做做家务;或者在家里和孩子玩萝卜蹲、丢沙包等亲子游戏,都可以调节不良情绪。”国家一级心理咨询师、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教师张夔建议,适度的运动和爱好可以很好调节情绪。

  广播操、太极、俯卧撑……重庆日报记者采访发现,有不少居民积极在家里做运动。奉节二完小教师杨勇更是独辟蹊径,在楼顶带领孩子“跑圈圈”,每天早上半个小时的运动让父子俩整天精神抖擞。

  2月5日晚,家住渝北的吴女士在朋友圈晒出一条家庭音乐会的视频。视频中,吴女士吹笛,儿子拉二胡,吴女士的爸爸拉手风琴,妈妈引吭高歌。《青藏高原》《我和我的祖国》,经典歌曲一首接一首,祖孙三代,其乐融融。“连续半个月举行家庭音乐会了。外面再冷,但小屋温暖;病毒肆虐,春天终将来到。”吴女士在朋友圈写到。

微信图片_20200208140938_副本.jpg

  四川美术学院杨清和老师的女儿正在学习声乐。每晚,他也吹着笛子陪女儿练习,“停课不停学。网上开通了好多在线学习平台,钢琴、英语、地理等都可以得到线上指导,孩子学得很充实。”

  帮助别人的人,总是会更快乐“

  专家同时建议,如果自身调节仍然无法排解焦虑、担忧等情绪,可以寻求心理帮助。目前,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开通了12320心理援助热线和“心窝云”网络平台;重庆大学、西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医科大学等10所高校,也面向社会免费提供心理咨询与服务。

  “这10所高校均有心理咨询与服务中心。”市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段时间,各高校陆续在公众号上发送相关推文,引导广大群众调节情绪、正确面对疫情,并组建了专门的心理咨询团队,为大众提供热线电话、qq视频等方式的咨询服务。

  “我们组建了专、兼职人员共30名,工作时间内7个热线电话全部开通。” 重庆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吕敏介绍,大多数来电主要咨询疫情本身,以及与自身相关的学业、职业等问题。

  “这种情况需要给咨询者普及相关科学知识。”吕敏表示,团队会运用相关医学知识,引导咨询者理性认识疫情,构建对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的信心,“如果看到解决问题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就不会焦虑,而保持信心和乐观地去解决问题。这对整个疫情的防控非常有帮助。”

  “积极的心理品质是第一免疫力。” 吕敏还建议,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有感恩之心的人,会更健康、快乐,“比如,当求助者写下一封感恩信并朗读这封信,便会调动其积极的心理情绪,并影响周围的人。”

声明:
  根据著作权法相关规定,转载或引用重庆日报及重庆日报客户端原创稿件请标明完整来源:重庆日报或重庆日报客户端。
  本客户端转载之文图及音像稿件,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重庆日报联系。

Top
热门评论

还没评论 快来说两句

下载重庆日报看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