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时政|
  • 重庆|
  • 时事|
  • 两江观察|
  • 经济|
  • 理论头条|
  • 文旅|
  • 区县|
  • 专题|
  • APP下载|
  • 重庆日报网 > 正文
    博士驻村 打造订单式叶用枸杞产业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2019-07-13 05:42:27 | 记者:陈维灯 | 编辑:王君

      在工作中,方文总结了“细”“粗”“不着边际”三种与村民交流的方法:

      “细”,就是要深入细致,了解村民真实的家庭情况和内心的真实想法,同时给予他们充分的尊重;

      “粗”,就是要接地气、与村民打成一片;

      “不着边际”,是在和村民的交流中要善于引导和发散他们的思维。

      驻村第二天,方文在酉阳车田乡清明村已家喻户晓。

      “村里来了个‘假博士’”的消息,迅速传遍了清明村。

    ▲方文(前一)在叶用枸杞基地里与村民一起劳作。首席记者 陈维灯 摄

      虽然对自己在村里“出名”的方式有些哭笑不得,但方文内心却暗自高兴:“至少在外在形象上,村民是接受我的。”

      作为市林科院经济林研究所所长、西南大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专业硕士研究生、西南大学生态学专业在职博士,方文这个名副其实的博士,怎么就成了“假博士”?

      被当作“假博士”,方文又为何还暗自高兴呢?

      “外表‘假’没关系,反而让我更容易被村民接纳”

      “博士嘛,不都是戴着眼镜、穿着白衬衫,斯斯文文、白白净净的?”雨后初晴,清明村六组,村民李束荣一边打理着自家的菜园子,一边回忆着2017年9月4日初见方文时的情形,“脸又黑,两脚泥,卷着半边裤腿,就是个庄稼汉,哪点像博士嘛?”

      清明村很大,幅员面积21.71平方公里,陡坡深谷、交通不便,住得远的村民走到村委会要超过两个小时;清明村也很小,大事小事,很快就能在6个村民小组,621户、2292名村民中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

      于是,源于对外表的诧异,驻村博士方文很快成了所有村民口中的“假博士”。

      “外表‘假’没关系,反而让我更容易被村民接纳。”对于村民调侃式的称呼,方文并不在意,他思考着,如何才能将自己的所学与清明村的实际相结合,为村民找到一条增收致富的路子,“这也是我请缨来当清明村第一书记的初衷。”

      方文心底有一份抹不去的乡土情结。“老家在贵州瓮安一个小村子,从小在地里摸爬滚打,什么样的农活都做过。”他能切身感受到农村的贫穷与落后,“一直都希望能为改变农村面貌做点事情。”

      这样的初心,即使是在方文硕士研究生毕业、入职市林业科学研究院从事经济林应用研究工作后也从未改变,“我来自农村,熟悉农村,学的是林业科技,肯定在农村会有用武之地。”

      于是,2017年8月,当市林业系统选派第一书记到清明村助力脱贫攻坚时,方文“毛遂自荐”并如愿以偿。

      “就是要接地气、与村民打成一片”

      只是,方文接过的是一副并不轻松的担子。

      车田乡,是全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地处全乡最东边的清明村又是车田乡较为贫困的村子。

      全村虽平均海拔仅有700多米,但坡陡谷深、交通不便,大部分区域为喀斯特地貌区,土地贫瘠。

      村里以传统种植、养殖业为主,土地闲置现象较为严重,农户增收渠道单一,生态、土壤、气候等自然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村民增收困难,共有贫困户204户、905人。

      工作怎么着手?方文选择用行动说话。

      他白天走村入户,与村民座谈交流、田间地头唠家常,晚上与村干部、驻村工作队交流沟通……

      在工作中,他还总结了“细”“粗”“不着边际”三种与村民交流的方法。

      “细,就是要深入细致,了解村民真实的家庭情况和内心的真实想法,同时给予他们充分的尊重。”方文举例说,在入户走访中,无论自己抽不抽烟,一定要接过村民散的烟,“不接,村民就会觉得是嫌他的烟差,是看不起他,交流起来就会有隔阂。”

      “粗,就是要接地气、与村民打成一片。这一点,我有天然的优势。”方文笑称,从小在农村长大,对村头田间的俗语、俚语多少有所了解,贵州与重庆的方言也相近,让自己很快就融入了村民中。

      “不着边际,其实是在和村民的交流中要善于引导和发散他们的思维。”方文以自己的真诚、热情、务实、肯干的工作作风,赢得了村支两委的信任和村民的敬重。如今,村民都亲切地称其为“方博士”。

      “采取‘订单+’方式保证农民收入,壮大集体经济”

      方文驻村之前,清明村已经种植了一些油茶,但油茶种植3至5年后才能见产出。因此针对村里留守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现状,为清明村选择具有一定科技含量、开发周期短、投资见效快、劳动密集度高、劳动强度低、产业链便于延长、效益比较高的新兴产业,势在必行。

      此时,方文想到了自己的“娘家”——市林科院。他将市林科院5年来的100多项科研成果,结合清明村的土壤、气候等条件一一比对,最终为清明村选择了叶用枸杞产业。

      叶用枸杞也称菜用枸杞,为茄科枸杞,属多年生灌木,以枸杞的嫩梢、嫩叶为收获对象,是典型的“药食同源”功能型特色木本蔬菜,可做菜制茶,药用保健功能可与枸杞果媲美。

      如今,位于清明村三组苗营的车田乡叶用枸杞基地已种植叶用枸杞“宁杞9号”和“天精3号”120亩。

      方文介绍,叶用枸杞种植1个月后即可采收,当年亩产量在200公斤以上,第二年进入丰产期后亩产量可达1000公斤以上,正常管理条件下至少可连续采摘6年,按平均市场价8元/公斤计算,年亩产值可达8000元以上。

      目前,车田乡叶用枸杞基地已采收叶用枸杞10多茬,惠及农户30多户100余人,村民既可以拿到土地租金,又可以到基地务工,收入增加了不少,不少村民正计划一起种植叶用枸杞。

      “等泔车路整改工程完工,采摘的枸杞叶外运方便,就会带来更多的收入,会有更多村民一起种植叶用枸杞。”方文对叶用枸杞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下一步,我们还会成立专业合作社发展叶用枸杞等特色产业,同时采取‘订单+’的方式保证农民收入,壮大集体经济,带动清明村整体脱贫致富,助力脱贫攻坚。”

      “只要能为村里的发展做点事情,再苦也值得”

      “泔车路”,是酉阳泔溪镇至车田乡的一条公路。

      这条路,既是清明村乃至车田乡通往山外的交通要道,也是方文与远在重庆主城区的家人联系的纽带。

      清明村到酉阳县城,车程3个小时;酉阳县城至重庆主城区,车程5个小时。这8个小时的路程,方文曾有多次生死经历。

      “泔车路建成时间较久,路面破损严重,路边山坡时常有石头滚落,下雨、下雪就更危险了。”今年年初,一个雪后的夜里,方文因家中急事驾车往主城赶,却因为天黑路滑,差点连人带车冲下堡坎。

      清明村还多毒蛇,五步蛇(尖吻蝮)、烙铁头(原矛头蝮)、红点子(虎斑颈槽蛇)、竹叶青等时常躲在草丛里、青石板下、树枝上,甚至会钻入人们的被窝,清明村每年都有人因蛇咬而受伤。驻村队员冉小超就曾在卫生间里发现了一条近两米长的五步蛇。

      “我们还遇到过一窝红点子。”那是今年5月,方文与冉小超结束了对三组贫困户何开江的走访,走到叶用枸杞基地附近时,一条藏身于青石板下的红点子突然在两人脚边昂起了头,摆出了一副随时准备进攻的架势。

      “认真一看,那青石板下有一窝的红点子,起码有10几条。蛇妈妈估计是为了保护娃儿才准备咬我们。”幸好两人反应快,迅速躲闪,才没有被蛇咬伤。

      在清明村,方文和驻村工作队不仅要忍受与家人分别的煎熬和时刻惊醒野生动物的攻击,还要忍受冬天的严寒和夏天的酷热。

      海拔不高的清明村,在每年11月份至次年2月份都会积雪,气温也时常低于0摄氏度;而到了夏季,清明村又酷热难耐,最高气温能超过40摄氏度。

      “4月份,我们晚上开会还要烤炉子;到了6月份,就恨不得钻到冰箱里睡觉。”条件艰苦,可方文并不后悔“毛遂自荐”到清明村,“只要能为村里的发展做点事情,再苦也值得。”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站首页 | 重报集团 | 日报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17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渝ICP备17015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