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时政|
  • 重庆|
  • 时事|
  • 两江观察|
  • 经济|
  • 理论头条|
  • 文旅|
  • 区县|
  • 专题|
  • APP下载|
  • 重庆日报网 > 正文
    身边的初心使命|烈火丹心 钢铁人生 ——记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梁立群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2019-12-27 06:55:19 | 编辑:陈韫宇

    ▲梁立群(右一)在参与设计的宝钢工程前留影。  (中冶赛迪供图)

      “技术精湛,德高望重的梁立群大师走了,这是中国钢铁设计行业的巨大损失!”

      12月25日,听闻原重庆钢铁设计院总工程师梁立群因病逝世的消息,中冶赛迪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肖学文感叹地说。

      说技术精湛,因为梁立群是重庆目前仅有的四个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之一,他主持了武钢、宝钢、鞍钢等多套世界先进水平的热轧工程设计,为国家重大钢铁工程设计作出重要贡献。

      说德高望重,因为梁立群从事钢铁设计工作50余年,历任现场设计队队长、工程总设计师、院总工程师等职务,从未离开过火热的高炉和滚烫的钢水,用烈火丹心书写了一段钢铁人生。

      设计国内最大钢管厂

      解决国家急需精密管材

      1957年,新中国工业刚刚起步,急需进口先进设备,建立民族工业体系。

      这一年,成都东郊开始建设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专业化钢管厂——成都无缝钢管厂,重庆钢铁设计院(下简称重庆院)承担了这项任务,梁立群担任成都无缝钢管厂设计总负责人。

      支撑成都无缝钢管厂的主要设备是从匈牙利购买的三套轧管机主机。这三套主机采用周期轧管和顶管工艺,如用来生产一般的钢管,在当时是不错的工艺和技术。

      不过,新中国建设最急需的是石油工业、制造业、国防工业等行业专用的无缝钢管。这就要求利用现有设备,对生产工艺进行更新。

      梁立群责无旁贷地接下这个任务,他带着重庆院设计人员翻阅当时苏联等国外刊物、收集大量资料,依靠自己的技术力量,重新制定产品工艺,在成都无缝钢管厂的产品目录中加入了石油套管、油井管、锅炉管等短缺品种。

      成都无缝钢管厂投产后,成为中国钢铁工业的主力军。

      1967年,国家为解决国民经济发展中急需的金属材料品种(包括宽铝板)的生产问题,决定依靠国内力量建设九套大型设备,梁立群担任了其中两套设备的设计总负责人。

      在梁立群以及一机部和冶金部40余名专家的努力协作下,1970年两条成套生产线在成都无缝钢管厂落成,用于生产航空、精密仪表、石油、机械、军工、舰艇等行业用精密、高强冷轧冷拔无缝钢管,填补了国内空白,解了中国精密管材紧缺的燃眉之急。

      参与设计8套工程项目

      产出全国80%的宽带钢

      经过成都无缝钢管厂一役,梁立群在业内已小有名气。

      上世纪70年代,武钢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建设1700毫米轧机工程,负责设计工作的重庆院派梁立群担任设计联络组组长和后期现场设计队队长,率70余人的设计团队进驻武钢。

      这一驻,就是5年。

      这5年,梁立群基本把全部工作时间花在了1700毫米热轧现场。他带着团队一面为工程建设服务,一面学习、消化引进技术。

      “我记得那时,梁老白天带着我们学习国外提供的图纸、资料,还下地沟、钻深基,搞清每一个设备、每一个技术细节,晚上则整理测绘得来的数据,写成笔记和专题材料。”一位当时跟着梁立群进驻武钢的重庆院退休工程师回忆道。

      事后重庆院整理资料时发现,进驻武钢的5年里,梁立群和他的团队留下了300余万字的笔记和专题材料,测绘出上千张图纸,这些资料为重庆院积累了宝贵的热轧设计技术。而梁立群所带团队的队员,很多后来都成为中国热轧工程领域的设计人才。

      经过武钢1700毫米热轧引进项目的成功实践,重庆院奠定了在全国热轧设计市场的优势地位。梁立群和他的团队,又先后投入到宝钢2050毫米热轧、鞍钢1780毫米热轧改造工程、本钢1700毫米热轧、新疆八一钢铁公司1750毫米热轧等工程中。

      从承担武钢1700毫米热轧工程开始,梁立群在此后30年里,一共组织、主持了国内8套新建或改造的热连轧工程设计,其产量约占当时全国热轧宽带钢产量的80%。

      与此同时,经由梁立群组织设计的热轧设备国产化率从第一套的20%提高到80%,老厂改造的热轧设备国产化率达90%,自动化控制设计达到70%以上,使热轧技术进步和本土化迈出了一大步,为中国热轧工程设计和建成作出重要贡献。

      测绘设计中国最大钢厂“心脏”

      为宝钢1、2、3号高炉建设贡献智慧

      在梁立群的众多照片中,他非常看重与重庆院领导在宝钢高炉前的一张合影。

      高炉是钢厂的“心脏”,参与高炉设计,是每个钢铁设计工作者的梦想。

      上海宝钢建设时,是国内最大、最先进的钢厂,梁立群参与了宝钢1号高炉的测绘和2、3号高炉的设计。

      宝钢1号高炉的建设,以引进成套设备为主,国内专家承担配套设计、消化吸收引进技术。以梁立群为首的国内专家组织了对宝钢1号高炉和初轧机关键设备的图纸测绘,还开办学习班组织讲座,消化吸收世界先进高炉设计技术。

      后来宝钢2号高炉以国内专家担任主设计,从1号高炉吸收的经验和技术,就运用到了宝钢2号高炉建设中。

      宝钢2号高炉是我国第一座自行负责建造的4000立方米级特大型高炉,除自动控制设计以中方参加外商为主、三电设备成套引进外,高炉主体设备国产化率达91.5%。同时,较1号高炉增加了11项新技术,采用了十余项高性能新设备等。

      在设计宝钢3号高炉时,梁立群又带领团队总结1号、2号高炉生产和建设经验,广泛收集国内外成功发展的新技术,制定技术方案,特别在高炉长寿、冷却系统、精料及小粒焦回收、除尘系统等方面做了重大改进。

      3号高炉1994年9月建成投产,其设备国产化率更进一步达到95%,投资较2号高炉降低15%,投产后各项技术指标均是宝钢最好水平,居世界先进水平,1999年获国家建设部授予的国家优秀设计金奖。

      博学肯钻、善于总结、勇于创新

      热轧项目都想请大师“出马”

      1994年,梁立群被国家建设部授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称号。

      工程勘察设计大师除必须具备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外,还要求在勘察设计领域取得卓著成绩,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

      而梁立群获此殊荣,当之无愧。

      “博学肯钻、善于总结、勇于创新”,这12个字,是梁立群同事对他工作方式、态度的概括。

      “他熟悉冶金工厂的主要专业,精通板材工艺,是国内冶金界热轧领域知名专家,几十年里,国家建设大型热轧项目首先考虑的设计单位是重庆院,而每一个项目总是要想到请梁立群大师‘出马’”。梁立群的同事回忆道。

      1983年7月,冶金工业部任命梁立群为重庆院总工程师,在此岗位上的10年间,他负责主持、组织完成了以热轧项目和宝钢工程为重点的大量工程设计任务,同时在分管全院科技工作中也做出了显著成绩。

      梁立群还有一个特点:喜欢泡在现场。这点从他与重庆院领导,在宝钢高炉前的合影就能看出来,照片中梁立群身着劳保服,双手还带着劳保手套。而正是这种身体力行,才让梁立群能在工程设计和管理中,及时发现、消化、吸收新技术,让自己的专业水平长时间保持业内领先。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站首页 | 重报集团 | 日报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17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渝ICP备17015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