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时政|
  • 重庆|
  • 时事|
  • 两江观察|
  • 经济|
  • 理论头条|
  • 文旅|
  • 区县|
  • 专题|
  • APP下载|
  • 重庆日报网 > 正文
    先锋的力量|南川区石墙镇楼岭村第一书记吴茂: “村里产业才发展到一半,我不能走!”
    来源:重庆日报全媒体
    时间:2019-09-09 07:48:43 | 记者:颜安 | 编辑:罗建军

      ▲近日,吴茂(右)和楼岭村“电商之家”负责人讨论歪嘴李的包装。通讯员 陈姗 摄

      笋竹是南川区的重点产业之一,楼岭村却没发展这一产业。吴茂根据村里的自然条件,想到了刺黑竹。“刺黑竹是小径竹,以产竹笋为主,如果到了丰产期,每亩产量约600-800斤,亩产值3000元以上,而且,笋竹的管理比较粗放,不需要投入太多的人力,这适合村里的情况。”

      这几天快到采笋的时节了,南川区石墙镇楼岭村300亩刺黑竹长势良好,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但该村第一书记吴茂有些担忧。

      这300亩刺黑竹是吴茂当第一书记后发展起来的,大约需要4至5年才能丰产,如果提前采了,就不利于形成规模。吴茂就怕村民忍不住去采,因而天天在竹林里“盯梢”。

      为了这些“宝贝”,吴茂在楼岭村一待就是4年,甚至婉言谢绝了原单位的调回申请,继续在楼岭村经营着他的“绿色梦”。

      村里缺脱贫攻坚主导产业,他想到了刺黑竹

      2015年7月,还在外地开会的南川区林业局笋竹办干部吴茂接到了单位的电话:“脱贫攻坚一线需要第一书记去充实力量,组织上决定派你去石墙镇楼岭村,你准备一下吧。”

      接到任务后,吴茂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这让同事们不太理解:“农村环境艰苦、工作千头万绪,扶贫既是政治任务,又承载着民生期盼,压力很大,他怎么还这么兴奋?”

      吴茂微微一笑:“能有这么一个机会去农村这个大舞台干点事,多难得啊。”

      两天后,吴茂便拿着一份地图,驾车来到了楼岭村。“路好烂,坡好陡,一路上开车像在骑马。”这是楼岭村给他的第一印象。

      然而,真正进入田间看到成片的青翠松林和漫山的李树后,吴茂这个林业人很快找到了归属感。

      可现实很快又让他心都凉了半截——这个村的地形是两山夹一沟一坪坝,是一个典型的空心村,尽管户籍人口有527户、1724人,但留守的不足700人,还大多是老人、孩子,劳动力严重不足。

      “有山山不秀、有水水不清,有绿不出彩、有人老弱多,粮田百余亩,产品销路愁——吴书记,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村里没什么产业,你看我们怎么整?”村党总支书记张先镜向吴茂“交底”。

      吴茂没有立刻答复,而是进行了一番深入调研。

      笋竹是南川区的重点产业之一,楼岭村却没发展这一产业。吴茂根据村里的自然条件,想到了刺黑竹。“刺黑竹是小径竹,以产竹笋为主,如果到了丰产期,每亩产量约600-800斤,亩产值3000元以上,而且,笋竹的管理比较粗放,不需要投入太多的人力,这适合村里的情况。”

      他把自己的想法给村干部们一说,大家都觉得不错,于是定下了发展刺黑竹的计划。

      两大产业让村民脱贫增收不再难

      说归说,做起来并不容易,尤其是在这种老人扎堆的村子里,大伙儿对发展产业都有些疑虑。

      吴茂让张先镜和村主任聂明凯先分别种8—10亩,起个带头作用。在他们的带动下,不少农户行动了起来。村民种笋竹,种苗由吴茂负责从大有镇统一调,免费提供,区林业局技术人员现场指导技术,保证成活率。

      当时,楼岭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基本为零。在吴茂的强烈建议下,村集体组建了笋竹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50亩,进行示范种植,并与南川特珍食品有限公司签订鲜笋收购协议,对楼岭村所有鲜笋包收购,价格随行就市。

      刺黑竹要几年后才能丰产,短期增收怎么办?吴茂将目光放在了晚熟李上。

      “楼岭村的李子种了多年,可过去是政府免费发放李子苗,这不掏钱得来的苗子,村民栽种不上心,种植这关就脱了节,品质不高,自然卖不起价。”吴茂看准了楼岭村李子产业困境背后的原因,配合政府采取保证金和以奖代补的方式,鼓励村民多种李、种好李。同时通过成立李子专业合作社,从源头上把控品质,让村里76户李子种植户抱团发展,共同抵御市场风险。

      “过去,楼岭村的李子多数是村民自家食用,很少拉出去卖,可去年通过品牌打造和网上营销,销售很好,歪嘴李更是一抢而空。去年单靠李子收入过万元的,全村就有5户,今年大家对收成更有信心。”吴茂说。

      继续为楼岭村播下绿色的种子

      去年,刺黑竹开始试产,一些村民迫不及待地想采笋,都被吴茂拒绝了,“没到丰产期,一律不准采。”

      可刺黑竹的竹笋味道鲜美,个别村民抵挡不住丰收的诱惑,便偷偷去采,这让吴茂哭笑不得,只得多个心眼,加倍注意“盯梢”。

      尽管产业只是刚刚有了雏形,但村民们已经开始受益。今年72岁的刘能友原是一名贫困户,主要依靠种植水稻、玉米等传统农作物为生,自从将土地流转给村集体发展刺黑竹产业后,他有幸成为“股东”之一,每年可获得保底分红、务工收入、退耕还林补贴和土地流转费等四份收入,生活渐渐摆脱了困境。

      他掰起手指头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第一份收入,他家流转田地3.14亩给基地,每亩租金400元,每年可获得1256元土地流转金;第二份收入,村里以扶贫资金入股,2016年和2017年他各分得124元,今年分红估计在130元以上;第三份收入,他和儿媳到基地栽竹、除草、施肥等,每年务工收入1000元左右;第四份收入,退耕还林补助每年每亩平均获得200元,3.14亩每年可获得补助628元。四份收入加起来每年就有3008元。

      不知不觉,吴茂到楼岭村已有4年。去年,南川区林业局曾提议让他回林业局上班,但吴茂觉得刺黑竹产业刚刚发展了一半,不能就这样撒手不管,索性决定继续留下来,待到2020年再说。

      吴茂说,刺黑竹除了能为村民们带来经济效益,还能带来生态效益——笋竹是滚动式产业,1株竹一年后可繁殖到1平方米,3年后增加到6平方米,这样滚雪球似地发展,用不了几年,楼岭村将变成绿色村庄,结合全镇的蔬菜、晚熟李等产业,还可发展森林旅游,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兼得。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站首页 | 重报集团 | 日报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17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渝ICP备17015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