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时政|
  • 重庆|
  • 时事|
  • 两江观察|
  • 经济|
  • 理论头条|
  • 文旅|
  • 区县|
  • 专题|
  • APP下载|
  • 重庆日报网 > 正文
    探秘嘉陵江⑩| 专家建言,沿江区县联动打造嘉陵江品牌 “唤醒”沉睡的嘉陵江
    来源:重庆日报客户端
    时间:2018-10-23 21:46:52 | 记者:龙丹梅 | 编辑:陈韫宇

      重庆日报客户端讯(记者 龙丹梅 编辑 张国勇)全长1345公里的嘉陵江自陕西凤县源头一路南下,流经陕、甘、川、渝4省市,32个区县,在重庆朝天门汇入长江。

    2018-10-24-0093.jpg

      ▲图为嘉陵江从陕西凤县发源,一路汇入长江路线图

      融合南北文化,拥有雄奇瑰丽的自然风光、厚重的历史文化。但嘉陵江的名头在中国版图上却不甚响亮。10月23日,大型纪录片《嘉陵江》及系列跨媒体行动文旅考察团举行座谈会,来自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就嘉陵江流域如何实现联动发展纷纷建言献策。

    2018-10-24-0092.jpg

      流经四省市、32个区县,千里嘉陵江却“名不副实”

      “因为长江宽,因为黄河长;不经意间掩盖了你的光芒。”

      “其实,你的年轮,你的作为,与他们同样辉煌……”

      这是中国作协会员、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理事长杨春光诗作《深情放歌嘉陵江》中的开头。

      正如诗中所说,拥有丰富旅游资源和数千年历史积淀的嘉陵江名气上远远不及长江、黄河。

      其实,嘉陵江是长江流域面积最大的支流,全长1345千米 ,流域面积16万平方千米。它发源于秦岭之巅,自北向南汇入长江,沿途贯通了陕、甘、川、渝4省市的 32个区县。嘉陵江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交汇点,不仅是中国西部生态、经济联动发展的重要走廊和纽带,如果加以打造,更是一个世界级文旅品牌。

      甘肃省政协原副主席刘立军认为,嘉陵江跨越南北,既有北方的粗犷、又有南方的细腻,宛如一个“未出阁的少女”,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但大都“养在深闺人未识”。如果能“唤醒”嘉陵江沉睡的资源,必将“一鸣惊人”。  

      亚洲旅游交流中心副主任刘铁森认为,嘉陵江自古以来就是出川水运的一条交通大动脉,沿江有嘉陵江源头、剑门关、阆中古城、相如故居、朱德故里、钓鱼城、渣滓洞、白公馆等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及红色旅游景点,有良好的资源禀赋,地位不容忽视。

      沿江区县发展极不平衡,专家建议联动发展

      可喜的是,重庆日报记者在跟随考察团沿途采访时发现,不少区县已将“嘉陵江”作为品牌发展旅游。如陕西省凤县正在打造嘉陵江源头风景区;四川省苍溪县则以“嘉陵江畔最美丘陵”为宣传口号;陕西省略阳县以“一条嘉陵江,醉美在略阳”进行对外旅游推介……

      但不可忽视的是,嘉陵江流域经济发展却极不平衡。重庆日报记者在四川省广元市采访时,曾听到过一首民谣,“”山高甩死鸡,滩大不养鱼。有马不能骑,有病不能医。”形容的就是当地曾经山高路远、水恶滩险的贫穷情景。

      对此,重庆市文联原党组书记王超认为, 目前, 嘉陵江流域沿江32个区县发展极不平衡,中上游地区经济实力相对较弱,旅游产业也刚刚起步,中下游地区较为成熟,差距较大。

      那么,如何以嘉陵江为纽带,克服差异实现协同发展呢?国务院参事室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理事长胡本钢认为,4省市相关区县政府应形成“合力”,对嘉陵江流域进行全流域规划,整体包装、整体打造,科学发展。原国家旅游局纪检组长王军认为,应该通过整体打造,将嘉陵江沿线不同的旅游资源像“糖葫芦”一样“串”起来,形成全新的嘉陵江旅游线路。而亚洲旅游交流中心副主任刘铁森认为,嘉陵江串联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资源丰富、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沿江区县应该打破行政“壁垒”,寻找嘉陵江独有的特色文化,形成合力,共同开发。

      打好嘉陵江文旅牌,重庆应担当“龙头”角色

      千里嘉陵江在经过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后,进入重庆境内。在重庆流经合川区、北碚区、沙坪坝区、渝北区、江北区和渝中区,在朝天门汇入长江。嘉陵江在重庆境内长约152公里,流域面积约9590平方公里,是重庆人民的又一条“母亲河”。

      那么,重庆如何借力嘉陵江,打好文旅牌呢?  

      胡本钢认为,重庆是嘉陵江流入长江的最后一站,但从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上来看,应该是嘉陵江流域的“龙头”。重庆应发挥“龙头”作用,带动嘉陵江流域整体发展。

      中央新影国际传媒董事长、总编辑,大型纪录片《嘉陵江》总策划、总导演杨书华认为,重庆是直辖市,在整个嘉陵江流域中无论是开放程度还是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都高于沿江其他区县,但重庆与陕西、甘肃、四川的32个区县“同饮一江水”,自然就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重庆应该担当嘉陵江流域统筹发展的领头羊、桥头堡,带动沿江区县共同发展。

      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著名作家、诗人谷安林认为,嘉陵江沿线红色旅游胜地众多,重庆也有渣滓洞、白公馆等红色旅游景点,如果将这些红色旅游资源串联起来,协同发展,可进一步推动红色文化的对外传播。

      专家发言选登>>

      胡本钢 

      (国务院参事室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理事长)

      嘉陵江旅游资源应进行“串联”

      嘉陵江沿线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应按照不同的特色进行串联,通过全流域规划来实现科学发展。比如嘉陵江沿线的红色旅游景点很多,有红军渡、朱德故里、渣滓洞白公馆等,可联动进行红色旅游推介;而剑门关、钓鱼城等景点都有着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可深度挖掘,展现时代精神;此外,沿途还可推出工业遗址路线、民俗旅游路线、历史文化路线等,这都需要沿江区县携起手来进行科学整合。

      杨春光 

      (中国作协会员、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理事长)

      要处理好嘉陵江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嘉陵江流域沿线区县经济发展虽有差异,但普遍都将文化旅游放在了重要位置。建议沿江区县用好用足嘉陵江水资源。真正选出具有沿江代表性的特色景观进行整体打造,整体推介。沿江区县在发展中应妥善处理好嘉陵江保护与开发的关系,真正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

      何事忠

      (重庆市政协原副主席) 

      纪录片《嘉陵江》的拍摄应求深求精求新

      由中央新影国际传媒策划的大型纪录片《嘉陵江》,是一部立体全景展示嘉陵江的作品,建议在拍摄时注重求深求精求新,全景呈现嘉陵江之美。

      求“深”,即深入挖掘沿江历史文化资源,讲述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通过纪录片展现嘉陵江厚重的历史文化;求“精”,则要在美字上做文章,将嘉陵江雄奇秀美的自然风光展现给观众;求“新”则要求反映现实,通过历史上的嘉陵江和如今嘉陵江的对比,来真实反映今天的嘉陵江。

      范克高夫

      (国际休闲产业协会专业顾问) 

      嘉陵江沿线发展旅游应注重走国际化路线

      嘉陵江沿线自然景观优美、历史文化厚重,但不少地方的旅游景点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且在对外旅游推介上缺乏针对性,还应挖掘核心竞争力,实现旅游提档升级。  

      在沿线不少区县的宣传资料中,都缺少英文简介,且宣传资料又厚又重,可用信息不多。建议各景区针对国外游客增加英文解说、景点英文介绍,英文版路线简介等,注重走国际化路线。

      陈加林 

      (四川省旅游学会会长)

      着眼全流域大局 培育旅游精品

      嘉陵江流域的生态文旅资源和产品异彩纷呈、差异性强,特色鲜明,沿岸地区的生态文旅发展都有不同程度的基础。他建议,应挖掘嘉陵江的独特性,着眼全流域大局强化差异,培育精品。

      陈加林认为,嘉陵江的独特性在于,它不但连接中国南方长江经济带和北方丝绸之路,也是婀娜多姿富有诗情画意的第一江。沿江区县应紧扣主题,面向世界,凸显特色,完善产品。在规范竖立全流域地理的源、上、中、下四节点界碑景观的同时,着眼全流域大局,强化差异,培育精品。他建议,大型纪录片《嘉陵江》在起源区陕、甘四县可引出全江生态及保护话题,在上游区可揭示古今蜀道的变迁奇观,在中游区则分段突出风水三国、亲水浪漫、丝源民艺、诗画田园、小平启航等,进入重庆市龙头区后,则可彰显江畔现代国际大都市的城堡龙舟、活力硅谷、时尚现代、两江汇流。

      王超 

      (原重庆文联书记)

      嘉陵江流域整体开发应突出特色,打造精品

      嘉陵江流域沿江总体处于一个发展不平衡阶段。一些区县旅游发展较为成熟,但有的才刚刚起步,沿线差距较大。

      建议嘉陵江沿线区县在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时应转变观念,开阔视野;突出特色,培育精品;精益求精,注重细节;共同打造嘉陵江文化旅游产业带和嘉陵江绿色经济走廊。

      新闻多一点>>

      “唤醒”嘉陵江需要沿江区县“携手”推动

      ——专访中央新影国际传媒董事长、总编辑,大型纪录片《嘉陵江》总策划、总导演杨书华

    downLoad-20181023214344.jpg

      ▲图为杨书华接受重庆日报记者采访,记者 龙丹梅 摄

      “穿越亘古千年的历史迷雾,揭秘一条大江的前世今生;开启绿色发展的时代梦想,展示绚丽多彩的人文风情。” 10月23日,中央新影国际传媒董事长、总编辑,大型纪录片《嘉陵江》总策划、总导演杨书华告诉重庆日报记者,这是他和他的团队发起大型纪录片《嘉陵江》及系列跨媒体行动文旅考察团活动的初衷。     

      杨书华告诉重庆日报记者,近年来,他和团队一直在进行纪录片《新三峡》的拍摄,在拍摄过程中,深感水资源对于一个地区的发展的重要性,以及河流经济的带动作用。在偶然几次到嘉陵江沿线考察的过程中,他发现嘉陵江历史文化厚重、自然景观雄奇秀美,旅游资源富集,但沿江区县对于嘉陵江的旅游开发参差不齐,旅游产业格局远远落后于长江沿线区县。同时,和长江比起来,拥有厚重历史的嘉陵江却显得“籍籍无名”。究其原因,在于沿江区县发展参差不齐,没有形成联动开发的格局,各省市、区县都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做文章。

      “要改变这种浅层次的旅游开发现状,需要第三方也就是我们媒体人来推动!更重要是‘唤醒’沿江区县联合打造嘉陵江文旅品牌的意识。”杨书华说。为此,今年8月3日,在中央新影国际传媒的发起下,由沿江32个区县共同参与的嘉陵江国际文化旅游产业联盟正式成立。这也是嘉陵江沿线各市、区、县首次联手,面向全世界共同展示嘉陵江文化资源、旅游资源,共谋生态发展和绿色崛起的破冰之举。同时,杨书华和他的团队还将通过拍摄大型系列纪录片《嘉陵江》,探索“纪录片+旅游”的模式,影,以立体的构架,全景展示嘉陵江。

      为了更好地推动这项工作,今年10月11日,大型纪录片《嘉陵江》及系列跨媒体行动文化旅游考察活动,在陕西凤县嘉陵江源头正式启动。“我们邀请了来自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对嘉陵江沿线的旅游资源进行整体考察。”杨书华说,目的是通过以文旅融合为主题的跨媒体行动,推动沿江区县形成合力,‘唤醒’沉睡的嘉陵江。杨书华介绍,此次考察结束后,组织方还将利用新媒体平台推选出嘉陵江“十大自然景观”、“十大历史景观”、“十大人文景观”、“十大最美乡村”、“十大特色美食”、“十大旅游特产”等旅游产品,助推“嘉陵江文化旅游产业带”和“嘉陵江绿色经济走廊”的形成。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站首页 | 重报集团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渝ICP备17015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