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时政|
  • 重庆|
  • 时事|
  • 两江观察|
  • 经济|
  • 理论头条|
  • 文旅|
  • 区县|
  • 专题|
  • APP下载|
  • 重庆日报网 > 正文
    看效果|江津石蟆镇 10万亩坡地种出绿色产业
    来源:重庆日报全媒体
    时间:2019-09-02 08:12:42 | 记者:记者 赵伟平 | 编辑:柏云辉

      8月26日上午11时,江津区石蟆镇大同村满坡青绿色的果橄榄迎来了采摘期。村民杨灿文眯缝着眼睛若有所思:“不着急,等价格高点再摘也不迟。”

      江津区林业局生态修复科科长阮林告诉重庆日报记者,经过10多年的退耕还林,石蟆镇上万户村民在10万亩非基本农田、坡耕地种植了果橄榄、青花椒等绿色产业。绿化山头,涵养水土的同时,依靠这些绿色产业,村民们走出了一条生态富民的新路。

      杨灿文是退耕还林工程的受益者之一。但对退耕,杨灿文起初是抵触的。

      当时,在区林业局的指导下,镇农服中心领着大同村干部,按照“退得下、栽得上、稳得住、不反弹、能致富”原则,结合村民自愿,鼓励大家因地制宜对缓坡上的非基本农田和坡耕地开展退耕。考虑到石蟆镇有种果橄榄的传统,镇村干部研究决定,动员村民种植果橄榄,一举多得。

      “万一遭遇天灾人祸,果橄榄收不着,庄稼也毁了,这可咋办?”听到退耕的事,杨灿文急了,便煽动大家别听。

      “镇村干部一心为咱,能把大家带到沟里?”看着退耕工作开展不下去,当年担任大同村二组生产队作业组长的罗太云当着村民代表的面,主动拿出3亩坡耕地退耕,种植果橄榄。

      一人带头,全村响应。几年后,果橄榄进入丰产期,罗太云也因此大赚了一笔。看着其他村民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杨灿文终于坐不住了。除留下1亩坡耕地种水稻外,他把余下的4亩坡耕地全部退耕,种上了果橄榄。

      与杨灿文不同,同村54岁的罗江文则一口气从村民手里流转了80多亩坡耕地种植果橄榄。现在罗江文不仅成为当地的种植大户,还成了果橄榄经纪人(收购商),收购村民的果橄榄,再运到福建、广东销售。

      为让更多坡耕地退耕种上优质的果橄榄,石蟆镇还组建了农业技术服务队进行技术指导,并按照测土配方的要求,向村民传授科学绿色有机种植经验。同时,与高校、农科院合作,进行果橄榄新品种的研究。

      为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村里还与福建福州的加工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共同研制果橄榄饮料、果脯等深加工产品。同时,围绕休闲观光、体验采摘的农旅融合发展思路,镇里还打造了以果橄榄为主题的农业公园。

      目前,石蟆镇结合退耕还林,1.5万多户村民种植了6.5万亩果橄榄,3.5万亩青花椒、竹笋、李子在内的绿色产业,成立了14家果橄榄专业合作社和一家果橄榄线上销售公司。依托这些绿色产业,村民都明显增收。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站首页 | 重报集团 | 日报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17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渝ICP备17015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