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精选|
  • 重庆|
  • 深读|
  • 观点|
  • 渝视频|
  • 区县|
  • 视觉重庆|
  • 乡村振兴|
  • 成渝|
  • 智慧|
  • 开放|
  • 更多+
  • 重庆日报网 > 正文
    央媒看重庆|让城市更安全,百姓更宜居——山城重庆打造韧性城市
    人民日报
    时间:2024-04-26 08:15

    ▲图①:重庆海绵城市建设示意图。 重庆市住建委供图 图②:重庆市渝北区中央公园海绵城市雨水花园示范点。 罗红霞摄(人民视觉),版式设计:张丹峰

    一座山城,具有韧性,张弛有度。

    重庆是我国辖区面积和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地形复杂,桥隧密布,面临着灾害发生频率高、城市运行风险种类多、风险防控难度大的管理难题。近年来,重庆市坚持“软硬兼顾、刚柔并举”,系统性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不断提升城市安全治理的现代化水平。

    海绵工程会“呼吸”

    春夏之交,雨水不断。走在重庆市璧山区东林道四期小区的雨水花园里,雨水打湿花草,更显绿意盎然,路面却依旧干爽踏实。

    “我家小朋友,下雨天最喜欢踩坑坑洼洼里的积水玩。”小区居民沈小凤说,过去雨天路面湿滑有积水,后来随着海绵工程改造,就算雨大一些,小区里也难觅积水。孩子不再踩水了,却能更加自由地奔跑玩耍,多了不少乐趣。

    雨水花园另一侧的羽毛球场,雨刚停,便陆续有人带着球拍来了,小区居民毛勇也是其中一员。运动场采取透水铺装,雨天一过便能使用。“现在都不用等太阳出来,场地使用率提高了。”毛勇说。

    小区海绵工程项目设计师吴一舟介绍,改造中充分将海绵设施功能与景观环境融合,雨水花园和透水铺装分布在小区内,下雨天雨水不会直接从步道流向管渠,而是先进入雨水花园或透水铺装区滞留和渗透;多余的雨水可流入市政管网或调蓄池,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水资源得到有效利用的同时,也缓解了热岛效应。

    “海绵工程不仅可以有效减少地面积水,提高居住体验感,还可以减少污染物流入水体,提高城市水质。”吴一舟说。

    “海绵设施让城市建设不仅有‘面子’,也更有‘韧性’。城市能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重庆市住建委人居处处长邹小春介绍,近年来,重庆市推动各区县因地制宜建成34个典型排水分区、122个典型源头减排项目,形成了适宜山地、深切峡谷、丘陵、平坝地貌的差异化海绵技术路线。截至目前,重庆达标排水分区466个,达标面积占城市建成区40%。

    智能预警及时达

    2021年8月29日,重庆市开州区关面乡关庙社区1组手扒岩发生危岩崩塌,通过提前预警,提前撤离受威胁群众37户93人,未造成人员伤亡。

    2022年8月30日10时,开州区温泉镇和平村监测发现滑坡迹象,通过智能预警信息发布平台迅速发布研判,10时30分就自动生成预警方案。当地政府立即划定危险区,迅速组织应急管控、住户撤离避让,12时30分斜坡发生了整体滑移。

    两起天灾,均无人员伤亡,得益于当地有效的智能预警管理机制。

    “2021年,我们通过全盘梳理涉灾领域及风险隐患点的预警责任人和受影响群众,全面升级了智能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开州区应急管理局副局长奚水介绍,一旦达到灾害触发阈值,平台就会自动匹配指令措施和发布对象,第一时间通过全域覆盖的广播、电视、大屏及线上应用,同步精准推送预警信息。

    面对自然灾害,做好及时预警和事前预防,是减少灾难损失的有效手段。据介绍,2023年,开州区精准发布各类预警信息1.5万余条次,接收对象130余万人次;通过预警避险“应急小喇叭”发布重要预警信息18条次,累计叫应群众6.6万人次。

    智慧防灾助决策

    地处嘉陵江、涪江、渠江三江交汇处的重庆市合川区,水域面积大,年均过境水量多,洪涝、地灾等自然灾害形势复杂。

    哪里是洪水淹没区?遇到汛情该往哪撤离?哪条转移路线最安全?为了解答这些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合川区水旱灾害防御中心通过实地调研,查阅水文资料,根据合川地形、地貌图,历时一年,精心制作了数字化洪水3D模拟模型,其中包含主城区3个办事处和沿江9个重点场镇洪水风险图,以及主城区洪水作战图。

    “这个模型,可以动态模拟洪水水位从0米涨到200米全程的被淹区域,精确度在1米以内;能够精准测算不同水位下的避难场所、需要转移人数,明确转移责任人、社区联系人员等信息。”合阳城街道洛阳溪社区工作人员吴祖华介绍。

    合川区应急指挥中心主任刘磊介绍,合川区在“数字应急”平台基础上,试点开发了“转移避险”应用以及“应急百事通”小程序,构建调查摸底、事件感知、叫应反馈、转移监测、安置管理、力量协同等多跨场景,对避险转移事件进行全流程闭环管控。

    如今,在重庆,水、电、桥、隧、轨道、管网等各项数字化城市体征指标,均已接入重庆市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这里如同城市的智能中枢,对城市运行风险智能感知,用数字化方式辅助城市管理主体决策,市、区县、镇街多级治理主体及时联动,努力实现城市的“韧性治理”目标,不断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编辑:柏云辉     审核:李辉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站首页 | 重报集团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