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
更多的资讯等着你...
立即下载
重庆日报

随时随地读党报

立即下载

重庆大学药学院院长贺耘:除了故土情,重庆医药产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重庆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星婷 2019-10-24 21:16

  出生于重庆大足的贺耘,本科就读于西南大学化学系,硕士在兰州大学攻读,后在美国工作、生活了16年。

  在20余年新药研发工作中,贺耘参与研发近10个新药,申请专利100余项,发表研究论文110余篇。他主持的“阿波霉素”项目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对阿波霉素三种化合物的全合成。

贺耘(左二)与团队在实验室。(受访者供图(3578815)-20191024224015.png

  ▲贺耘(左二)与团队在实验室。(受访者供图)

  2012年,贺耘作为海外高层次专家来到重庆大学,和同事一起建立了重大药学院。几年时间里,从3个人发展到20余人的科研团队;贺耘也致力于搭建“产学研”平台,牵头建立起两江新药和巴南国际生物医药城。

  谈及为何回到重庆,贺耘说,除了故土情结,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重庆医药产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这里大有可为”。

  “拼命三郎”搭建起药学院、两江药物研发中心等多个平台

  10月22日,重庆日报记者来到重庆大学虎溪校区药学院。贺耘的办公桌上,有一台高高的架子,这个架子,是他用来放电脑,站着打字、办公用的。

  有着“拼命三郎”之称的贺耘,去年带领团队与重医和清华大学合作,实现世界上首次对阿波霉素三种化合物的全合成。

  “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特别是抗生素滥用导致的细菌耐药性问题已成为临床治疗最为棘手的难题之一。”贺耘解释,因此,团队用6年时间实现对阿波霉素化合物的合成研究,以开发新型抗生素。这样,药物用量只有青霉素的1/100,效果却一样,其有望在未来的2年内进入临床研究阶段。

  团队成员李亦舟建立的“DNA编码分子库”,可大幅缩短创新药物研发周期;团队正在进行的“绿色抗生素”项目,已经过科技部新药创制重大专项的多轮评审,预计后年开始临床试验……在重大药学院,已经聚集了毕业于美国、瑞士、新加坡等国名校的20余人科研团队,论文和成果颇丰。

  为了促进成果转化,贺耘还带领团队在两江新区组建了重庆两江药物研发中心,在巴南建起国际生物医药城,以及“药物先进制造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重庆市天然产物全合成与创新药物研究重点实验室”“国际高端药物技术转化平台”等多个研发平台,以整合企业、高校和政府的资源,促进重庆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

  “我也想回来做点事,帮点忙”

  贺耘曾在美国待了15年。为什么回重庆?

  上世纪90年代,从兰州大学硕士毕业后,贺耘留学美国,先后获得爱荷华州立大学硕士学位、加利福尼亚州克锐普斯研究所博士学位;随后,他相继在跨国企业雅培、诺华以及美国生物科技公司等全球知名医药企业担任要职。

  在2004年至2008年,贺耘兼任中美生物技术与制药协会科技委员会主席、会长、全球联络委员会主席等职务。在协会工作期间,贺耘感受到中国的医药产业发展状况——国内创新的氛围很浓,即将腾飞。

  放弃高薪的职位,回国从零开始。2006年初,贺耘接受罗氏的邀请,回上海工作。促使贺耘改变的是一个朴素的想法:“国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亟需医药研究专业人才。”    

  在上海发展顺风顺水,为何又选择回到重庆?

  “重庆大学药学院的前身是2011年成立的创新药物研究中心。”贺耘说,重庆曾是全国五大老医药工业基地之一,基础非常好;制造业很强,具备较强的化学药物生产能力和技术积累;中药产业特色也非常明显;医疗器械自主创新优势也十分突出,每年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相关化学、药学相关毕业生有上万人。

  “综合这些优势,时任重庆大学校长林建华希望重新组建药学院,配合重庆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我也想回来做点事,帮点忙。” 于是,2012年9月,贺耘回到重庆,参与创建重庆大学药学院,并担任首任院长。

  无论政策、科研经费、人才项目力度都很大

  目前,贺耘及其团队的研究方向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抗癌抗菌类创新药物研究,二是国际临床新药引进。

  团队现有的20余名科研人员,其中包括4名重庆市百人计划人才;并成功培养了2名国家优秀青年学者,1名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我们通过两江药物研发中心、重庆大学药学院等平台,吸引人才和技术落地到重庆来。”贺耘告诉记者,比如两江药物研发中心的总经理,原本在美国工作,后来把美国的工作辞了,专心投入中心的研发工作。

  贺耘说,早些年,国内的科研条件等与国外相比有差距,但如今,无论收入还是科研条件,差距都在缩小,“比如收入,现在国内高层次人才和在国外待遇接近,一些好的科研单位待遇甚至超过国外。”

  在贺耘看来,重庆非常重视创新,不断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比如2019年通过压缩市区两级财政的一般性支出,新增了10亿元的财政资金作为科研经费,“采取投资补助、重大项目奖励、政府购买等方式,引导企业、高校、院所增加研发投入,提升全市科技创新水平;在科研经费的使用方面,科学家也有更多的自主权,简化了审核程序。”

  此外,重庆市有很多人才计划项目,”比如科技局有重庆市杰出青年,教委有巴渝学者,组织部有英才计划,人社局有留学归国人员创新创业项目等等,这些都是重庆加强人才支撑的好政策。 ”贺耘说,在政策上,重庆也有很多好的导向,引进更多的资源如企业等一起做相关创新药物的研发;还有人才房、学校等配套设施都在完善。这样,团队、人才就会聚集,从而打造一个很好的生物医药研发生态圈。

编辑柏云辉

声明:
  根据著作权法相关规定,转载或引用重庆日报及重庆日报客户端原创稿件请标明完整来源:重庆日报或重庆日报客户端。
  本客户端转载之文图及音像稿件,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重庆日报联系。

热门评论

还没评论 快来说两句

下载重庆日报看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