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
更多的资讯等着你...
立即下载
重庆日报

随时随地读党报

立即下载

热映中的《攀登者》,讲述的竟是两位云阳人的英雄事迹!

云阳微发布 2019-10-06 23:00

  1960年,一场没有硝烟的“领土捍卫战”打响,中国登山队员争分夺秒登上珠穆朗玛峰峰顶,捍卫国家领土主权。

  1975年,我国登山勇士们再次登临珠峰,测量出属于中国的“中国高度”,让五星红旗飘扬在“地球之巅”。

  时下,国庆档巨制《攀登者》正在全国各大影院热映。影片所讲述的,正是1960年和1975年中国登山队员艰辛的“珠峰登顶”。1960年的登顶,实现了人类历史上首次从北坡登顶珠峰的壮举,为世界登山史写下了辉煌的一页;1975年的登顶,又创下了多个“第一”。

  在影片中,有两位主要角色——由张译饰演的曲松林和井柏然饰演的李国梁,他们的原型即是云阳籍登山英雄屈银华和邬宗岳。他们与队友一起,用豪情和誓言,用无尽的身体创伤乃至生命捍卫了国家领土主权,正如《攀登者》海报上所印着这样八个字:为国登顶,寸土不让。

  在人类历史上,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谁最先到达一片无主之地,谁就拥有这片领土的主权。1953年5月29日,新西兰登山家艾德蒙·希拉里和尼泊尔向导丹增·诺盖,第一次从南坡登顶珠峰,完成了人类首次珠峰登顶。

  1950年代,中国与尼泊尔就边界划分问题展开谈判,其中在珠穆朗玛峰的归属权上一直无法达成共识。此次尼泊尔登山队员成功登顶珠峰,所以对方便认为珠峰理应归属尼泊尔。

  为了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和民族尊严,一支年轻的中国登山队伍迅速建立。于是屈银华、邬宗岳及其队友们,便唱响了一曲征服珠峰、捍卫领土主权的“登顶战歌”,用他们英勇而动人的事迹,诠释了家国情怀,诠释了人性光辉。

  1960年,屈银华为登顶珠峰失去十根脚趾

  59年前,屈银华与队友王富洲、贡布以国家名义登上珠穆朗玛峰峰顶,创造了人类历史上首次从北坡登顶珠峰的纪录。而与荣誉相伴的,是屈银华因冻伤而被切除的十根脚趾和一根手指。

  屈银华从小随父亲在伐木场当工人。1958年,中国登山队正式成立。这一年,全国总工会在各产业系统内挑人参加登山队,这个年轻的伐木工便毫不犹豫报名了,他既想着为国争光,也想着去北京天安门看看。

  屈银华到了北京,一下火车就直奔天安门广场了结心愿,随后赶到了香山训练基地。在训练基地,他和队友们接受了一系列登山基础训练,其间还被派往苏联受训。

  1960年2月,214名中国登山队员正式向珠峰进军。

  屈银华虽然是这次登山队成员,但他最初的任务并非突击顶峰,而是担任运输队队长,主要负责补给物资,以及拍摄相关资料影片。

  3月,登山先遣队来到珠峰底下海拔5120米的大本营,做好准备工作。

  从珠穆朗玛峰北坡登顶的难度远大于南坡。南坡地处尼泊尔,不仅地形平缓,且有阳光照耀,气候条件也好于北坡;而地处中国的北坡早就被登山界认定是“死亡之路”,“飞鸟也无法逾越”。所以,国外登山界人士都认为中国登山队从北坡登顶,无异于痴人说梦。

  面对重重困难,中国登山队员们除了勇气,还显示出智慧。他们采取了4次适应性行军的渐进式登山计划,这样做既可探路,又可建立多处营地以提供补给。

  第三次行军中,由于遭遇恶劣天气,登山队损失惨重。一名队员牺牲,50多名队员冻伤,其中有冻掉手指的、鼻子的、耳朵的,也有失去整个胳膊的。登山主力队员的一大半人马就这样“废掉”了。

  正当大家认为登顶无望,准备洒泪与珠峰告别时,听到了南坡的印度人也正向峰顶冲刺, 于是都表示不惜一切代价也要登顶!为了珠峰的国家主权,队员们毫不在意个人的生命与荣辱。

  5月23日,王富洲等几名突击主峰的队员到达海拔8500米处,建好了突击营地。随后,屈银华也带着9名运输队员赶到,他们将突击主峰所需的物资运到了突击营地,完成了最后一次关键性的运输任务。根据事先的安排,屈银华留下来担任拍摄工作,其他9名运输队员返回8100 米营地休息。

  次日上午9点多钟,突击顶峰的几名队员在突击组组长许竞率领下出发。不料,刚走不远,许竞就突然倒下了,他在前几次行军中担任侦察任务,体力消耗过大,抱憾止步于此。于是,王富洲接任组长,带着刘连满、贡布和补入突击小组的屈银华冲击顶峰。

  四人沿着山脊前进。中午12点,他们到了最后一道难关——海拔8600米的“第二台阶”。“第二台阶”其实就是一块约4米高的垂直崖壁,表面没有支撑点,上面几条裂缝也只有拇指宽,距离约1.5米,很不利于攀登。刘连满尝试在岩壁上打钢锥,连续摔下三次,屈银华和贡布也分别尝试攀登了两次,都摔了下来。

  为了攀上这个绝壁,刘连满甘当人梯,让屈银华踩着他的肩,在绝壁上打钢锥。屈银华担心鞋底的铁刺扎伤刘连满,坚持脱去了登山靴,仅穿着线袜在岩壁上打锥攀爬,后来他因此失去了十根脚趾,削去了后脚跟。

  3个小时后,他们终于攀上崖顶。从突击营出发到此刻,他们整整花了7个小时。

  片刻休息之后,他们继续前进。刘连满走了一程,由于体力透支严重,数次摔倒,以至到达海拔8700米处再次摔倒后就爬不起来了。他留了下来,自知生还无望,将用剩的一筒氧气留给了另外三人。

  屈银华三人挥泪告别刘连满,向着最高峰艰难走去。此时,太阳的余晖已尽,三人明知夜里在峰顶行走极其危险,还是义无反顾地在视域很短的星光和雪光下摸索前进。

  距顶峰还剩下40多米时,他们的氧气基本用完,死神临头,但他们只有一个信念:继续前进,绝不后退!最后这段路程,他们完全是爬着行进的。

  北京时间1960年5月25日凌晨4点20分,他们攀上主峰,仰望头顶,除了夜空和闪烁的星星,再也没有可供向高处爬的路程了。此时他们方才确信,自己登上了珠穆朗玛峰顶峰。三位传奇英雄、勇士,终于从“无法超越的”北坡登上了“地球之巅”,彻底打破了北路“不可征服”的神话!

  登顶后,屈银华为了鸣枪发射登顶信号而脱掉手套,手指因此冻伤,最后右手食指也被截去。后来,英国一名不相信中国人能从北坡登顶珠峰的登山队员,来找中国登山队员核实登山的细节。当他看到屈银华因冻伤而失去的那十根脚趾和那根手指,一句质疑的话也没有说出来。

  屈银华三人在峰顶停留了15分钟,拿出一面五星红旗和一尊毛主席半身塑像,用红旗把像包起来,放置于峰顶。

  三人下山时,找到了靠着强壮体魄和坚强意志而奇迹般活了下来的刘连满,他们于5月25日下午6点回到了突击营地。

  随后,中国登山队胜利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全国,传遍了全世界。尽管西方某些媒体表示怀疑,但也不得不承认:“中国人的成就是杰出的”,“荣誉被中国夺去了”……

  这次登顶,让中国在以后的谈判中占据了主动权,从此珠峰北面属于中国。一寸国土,都有一份无私的付出和牺牲!

  多年后,云阳的这位登山英雄屈银华在授受记者采访时说:“我这双脚不值得什么,我一个无名小卒,用一双脚来换取珠峰的胜利,那是太值了!”

  1975年,邬宗岳在登顶途中献身雪山之上

  中国登山队员首次测得的珠峰海拔高度8848.13米,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引用的权威数据,是中国六七岁孩童都耳熟能详的数据。然而这个数据,却是云阳另一位登山英雄邬宗岳用生命去丈量、记录的。

  邬宗岳从小品学兼优,尤其热爱体育运动,在南开中学读书时,即是学校“环球队”(包括篮、排、足球)总队长。

  1951年,邬宗岳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担任西南空政男子篮球队队长,在四川省首届运动会上夺冠,接着又在全国空军运动会上拔得头筹。1956年,邬宗岳转业后考入成都地质学院,先后担任学院体育部长、学生会副主席等职,还是学院篮球队队长和手球队主力队员。1959年暑假,北京金山登山营举办登山培训班,到成都地质学院选人。邬宗岳顺利入选,到北京学习登山技术。

  与电影《攀登者》中不同的是,邬宗岳并不是1975年那次才参与攀登珠峰的行动,事实上,他早在1960年就参与了。

  1960年,中国登山队由于攀登珠峰的同时要进行科考,决定从学生中选拔部分队员。邬宗岳如愿入选,分配进运输保障队第一梯队,负责海拔7400米至8500米段的给养运输。

  邬宗岳和队员们背负氧气瓶、睡袋和食物等重约25公斤的给养,送上海拔8500米的突击营地,全力保障登峰突击队员的登顶行动,最终为中国登山队征服珠峰立下汗马功劳。

  之后,邬宗岳被中国登山队选派去北京新闻电影制片厂学习摄影技术,很快成了一名优秀的摄影师及出色的登山教练。1961年6月,他带领中国女子登山队登上海拔7595米的公格尔九别峰,打破了女子登山高度的世界纪录。又于1964年5月,和其他9名运动员一起登上了海拔8012米的希夏邦马峰。在气候极端恶劣的情况下,他还冒着生命危险拍摄了中国登山运动员首次攀登这座高峰的电影,荣立特等功,并获得国家体委“五好运动员”称号。在国庆15周年时,邬宗岳登上了天安门观礼台,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

  1960年,中国登山队虽然完成了人类首次北坡登顶珠峰的壮举,却没得到世界充分认可。因为当时屈银华虽然带着摄影机,但正值夜晚,无法拍摄影像资料以提供证据;而三年后美国人登顶时,又没看到中国登山队留在峰顶的纪念物,可能是因为太轻被大风卷走。不过,中国1960年的登顶珠峰如今已逐渐被认为是真实的,因为中国登山队员详尽的登山细节被后来的各国攀登者证实,他们只是不敢相信那个年代的中国人有如此强大的意志力。

  1975年,中国登山队决定再次从北坡登上珠峰,进行综合科学考察,拍摄电影及登顶照片。邬宗岳被征召回队,担任登山队副政委,兼任登顶第一突击队队长,负责拍摄电影,承担心电遥测任务。

  4月下旬,邬宗岳带领突击队员上山,进军顶峰。出征之际,他举起拳头,向党委表示:“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带领大家登上顶峰!”

  4月22日,突击队向顶峰进发,途中突遇十级以上的高空风,队伍只好下撤。

  5月2日,珠峰地区风势稍减。为了把大风抢走的时间夺回来,他们一天赶了两个营地,当天就到达海拔7007米的北坳。晚上,邬宗岳十分疲惫,不断咳嗽。他叮嘱突击队员吃好睡好,自己却蹲在帐篷里思考如何通过海拔7400米的“大风口”。

  第二天,风力达到八九级。行军中,邬宗岳比大家多背了一部电影摄影机、一架照相机和一支信号枪,还一路给大伙鼓劲。

  到达海拔7600米营地,他冒着零下30度的严寒,揭开衣服,将穿着的“电极衣”上的插销固定在心电发射机上,裸露着手脚在雪地上躺了约20分钟,向大本营发射心电讯号,经过两次试验,终于测试成功。

  5月4日,队伍在七八级的大风中向海拔8200米高山营地挺进。邬宗岳艰难地在岩石上爬行,呼吸急促,仍然不停地端着摄影机反复拍摄。

  次日,突击队向最后一个营地进发了。为留下攀登海拔8200米以上高度与大自然搏斗的珍贵镜头,邬宗岳解开绳子,走在队伍后面拍片子。

  高山行军,必须结成登山小组,否则很危险,邬宗岳身为突击队长十分清楚,但为了更好地完成拍摄任务,他还是与队友分开了。

  队伍前进了,邬宗岳却渐渐落在了后面。晚上9点左右,到达突击营地的队员们没见到他,立刻去行军路上接应,然而夜色茫茫,哪里有邬宗岳的踪影!

  5月27日下午2点30分,中国9名登山队员终于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峰顶,并将觇标第一次竖立在了珠峰的顶端,掌握了大量第一手珍贵测量数据。随着此次登顶成功,一连串“第一”也就此诞生:世界上人数最多从喜马拉雅北坡登顶的队伍;世界上第一位成功登上珠峰的女性;第一次用觇标精确测出了世界最高峰的高度——从此世界统一采用了当时8848.13米的“中国高度”。

  5月28日,当登山队从顶峰下到海拔8200米时,只见邬宗岳的背包、氧气瓶、冰镐和摄像机整整齐齐地放在悬崖边上,而人却无踪迹。下到8000米附近时,队员们看到在悬崖顶部风化岩石和冰雪混合的地方,邬宗岳已经长眠在珠峰雪白的怀抱中。

  邬宗岳把生命献给了他平生最热爱的地方——圣洁的喜马拉雅。1975年7月19日,《光明日报》以《珠穆朗玛一青松》为题,详细报道了邬宗岳英勇献身的经过,并赋吊亡诗一首:“巍巍珠峰云天耸,无高不攀众英雄;可歌可颂邬宗岳,珠穆朗玛一青松!”

  登山英雄们,留下了永不止息的攀登精神

  中华人民共和国走过的70年,是英雄辈出的昂扬年代。

  “地球之巅”的珠峰,是离天最近的,也是离天堂最近的。多少中国登山健儿,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荣誉,留下了终身残疾,多名勇士长眠于珠峰洁白的世界里。特别是1960年和1975年的两次登顶,都是在国家处于困难时期完成的,体现了“再难,难不倒中国人”的豪迈气概。屈银华、王富洲、贡布、刘连满、邬宗岳,以及舍己帮助队友度过寒夜而致双腿截肢的夏伯渝等等登山英雄,他们那种伟大的使命感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其意义已超越登山运动本身。

  斯人虽逝,精神永存!有数据显示,截至2003年5月,在过去的43年中,中国的登山健儿已14次登临“地球之巅”,先后有61人次把足迹留于此处。中国人攀登珠峰的历史,是一部前仆后继和不断取得胜利的可歌可泣的历史。

  在所有登山队员眼中,“国家”二字重如泰山,是责任,是使命,也是信仰。正如《攀登者》监制徐克所说:“珠峰精神就是中国精神,现在的中国之所以能够傲立世界,背后是一个又一个像登顶队员这样强大的灵魂支撑。”真实的历史比电影更艰苦,更悲壮,当年克服万难的珠峰登山队员,每个人都背负着巨大的荣誉感,“唯有牺牲多壮志”,大家前仆后继勇往直前。

  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的长河在神州大地浩荡奔腾,镌刻着无数攀登的瞬间,涌现出无数“攀登者”——科技攀登者、文化攀登者、教育攀登者、体育攀登者、医疗攀登者……他们都怀揣梦想,矢志不渝地向一个个高峰攀登,体现着无畏的攀登精神。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攀登者,攀登的精神融汇在每个中华儿女的血液里,流淌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中。电影《攀登者》的主题,也正揭示而弘扬了这种永不止息的攀登精神。

  9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招待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中华文明是伟大的文明。历史照亮未来,征程未有穷期。我们坚信,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创造了新中国70年伟大成就的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上,必将书写出更新更美的时代篇章。”

  总书记的“金句”,多么催人奋进,激荡人心!在这个奋斗的时代,每一名中国人都是“攀登者”。在14亿“中国攀登者”共同努力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加速实现,中国人民也必将在各个领域创造出更多的“中国高度”!

编辑崇云丰

声明:
  根据著作权法相关规定,转载或引用重庆日报及重庆日报客户端原创稿件请标明完整来源:重庆日报或重庆日报客户端。
  本客户端转载之文图及音像稿件,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重庆日报联系。

热门评论

还没评论 快来说两句

下载重庆日报看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