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时政|
  • 重庆|
  • 时事|
  • 两江观察|
  • 经济|
  • 理论头条|
  • 文旅|
  • 区县|
  • 专题|
  • APP下载|
  • 重庆日报网 > 正文
    先锋的力量|脑瓜子 笔杆子 嘴巴子——西南大学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讲团的三大法宝
    来源:重庆日报全媒体
    时间:2019-08-15 20:49:24 | 记者:李星婷 实习生 周馨怡 | 编辑:罗建军

      精彩语录:

      作为学生,我们不仅自己要学好马克思主义理论,还要宣传好马克思主义理论。

      听众们的肯定鼓舞着我们将理论宣讲坚持下去,不断创新,不断突破,做马克思主义理论坚定的学习者、传播者、践行者。

    binary_middle (7).jpg

      ▲西南大学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讲团在石柱沙子镇用快板舞的方式进行宣讲。(通讯员刘雨晴摄)

      22年来,我们宣讲团变化的是一代代青年学子,不变的是我们追求真理的激情,和我们对信仰的坚守。

      我们宣讲团的美好愿景,就是无论何时何地,都要用我们微薄的力量,让马克思主义理论真理闪耀光芒!

      “人心齐,泰山移,全面小康在眼前。”“祖国是个大家庭,落下一人都不行”……7月12日,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沙子镇龙源村扶贫夜校,响起一阵清脆的快板声。

      台上悬挂着红色的横幅,台下坐着上百名村民。这是西南大学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讲团(以下简称“宣讲团”)暑期“三下乡”主题宣讲现场。

      用《扶贫七字歌》宣讲扶贫政策;扶贫工作者黄文秀“走百家门”“知百家情”,带领百姓一起脱贫致富;一些贫困户的致富故事,说明自身努力在脱贫工作中的重要性等等,大学生们轮番登台,生动活泼又新颖的宣讲,赢得阵阵掌声。

      “党和国家出台了这么多好政策,只要我们加油干,生活一定会‘芝麻开花节节高’!”一个多小时的宣讲结束了,不少村民竖起大拇指,意犹未尽。

      由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西南师范大学经济政法学院)5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于1997年9月自发成立的宣讲团(原名“邓小平理论宣讲小组”),至今已有22年历史。其目前有成员110余名(均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总共发展了上千名成员。多年来,他们深入重庆市各高校、中小学、社区、基层农村等地,面向约20万人开展了1000余场次各类宣讲活动。

      宣讲团如何用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

      以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为例,宣讲团总结出三大法宝:“脑瓜子、笔杆子、嘴巴子”。

      第一次登台讲“砸”了,要学习开发“脑瓜子”

      高高的马尾、甜甜的笑容,这是20岁的丁甜甜给重庆日报记者留下的深刻印象。

      她目前是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二学生,宣讲团第23届团长。

      谈起第一次登台宣讲十九大精神的经历,甜甜难以忘怀。

      那是2017年11月23日,丁甜甜要与另两名宣讲团成员在学校的地理科学学院宣讲“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听众是本校上千名师生。

      尽管此前对宣讲稿进行了字斟句酌的打磨,反复“彩排”,但首次进行这样的大型宣讲,她心里打鼓。那天,除了紧张,她在台上看到的情景是:台下师生有的窃窃私语,场面并不热烈。个别同学私下里一句“太无聊了”的差评直戳她心窝子。

      宣讲团的成员如坠冰窖。

      怎么办?花大力气准备的宣讲,人家不买帐!

      当天,100多名成员全体出动,就“你希望听到什么样的宣讲”进行了走访。 “十九大和我们的关系是什么?结合大家身边的例子讲吧,多比喻。”“一些新政策出台的背景是什么?应该做分析、对比。”“宣讲的方式应该多样化,新颖一些。”

      这一圈走访下来,成员们感觉到“大家口味很‘刁’,得让理论的东西形象化。”随后,所有成员重新深入研读党的十九大报告,梳理出“生动、对比、深刻、趣味”等几大宣讲要点。

      “大家自己要先学懂弄通,才能给听众讲得深入浅出。”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曾艳感慨,“脑瓜子”即培养大学生们历史、辩证的思维,并联系身边实际,才能透彻地理解看似高深却跟生活息息相关的理论,让宣讲接地气、入人心。

      接着,他们花了1个多月重新写作十九大宣讲稿。

      改讲稿,选例子,苦磨“笔杆子”

      查找材料,拟定思路构架。但怎样让理论得到大家接受?这就是“笔杆子”的功夫。

      宣讲团成员晏勇是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级研究生,“上百字的快板词,我们都要熬上通宵写作。”他说,宣讲内容要涵盖表达的思想,同时要讲究押韵。每位成员都要查资料、找例子,大家一起商议,一遍又一遍地修改。

      丁甜甜小组的宣讲稿改动最多。这一板块是讲十九大精神与青年一代的关系,“如果用大家熟知的案例,听着没意思;用太生僻的,没有共鸣。”修修改改总不满意。最后,大家决定就用西南大学有代表性的人物故事为例,亲切!

      “一棵大树想要生长得茂盛,必须要有扎实的根茎汲取养分,有坚实的树干作为支撑,还要有向着多个方向生长的枝叶吸收阳光。”……在语言风格上,成员们也反复打磨,力求轻松、活泼。

      历时40余天,前后改动11次,大家拿出了新的宣讲稿。

      (小)团队打擂台,练好“嘴巴子”

      同年12月底,宣讲团在体育学院进行了“修订版”宣讲。

      “东方红,太阳升,党把旗帜来高举。”“看历史,路沧桑,九十七年风和雨。”……一开场,宣讲团通过视频和快板舞回顾十八大以来中国各方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现场,数百名同学的注意力被吸引了。在以“绿色”“希望”为主旋律的轻音乐伴奏中,负责宣讲第一板块的成员袁昊上台,娓娓道来农业、经济等方面供给侧改革的成就。

      “新思想引领新目标,新目标指引新征程。”成员牛天天的宣讲用的是互动引导方式:“大家知道我们国家提出了什么样的新目标吗?”“对了,除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党的十九大报告又添加了一个词:美丽。”“那能用几个排比描绘国家建设层面的美丽愿景吗?”……台下的同学们纷纷举手,开动脑筋回答问题,现场的氛围被调动起来。

      丁甜甜的宣讲用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体育学院2014级学生王校甜等大量优秀校友生动的案例,鼓舞大家要在新时代建功立业。

      这一次宣讲,大获成功。“用打快板的方式讲理论政策,很好玩。”“你们讲的故事娓娓道来,很打动人。”宣讲结束后,不少同学围着成员们,表达看法。

      演说极富感染力的袁昊,更是受到“追捧”。

      “其实第一次上台,不少成员都会紧张。”袁昊回忆,自己大一时第一次宣讲,汗水把整个背都打湿了,讲得磕磕绊绊,甚至还说错了一些词句。

      独自一个人在空荡荡的教室背讲稿,在寝室、班级里跟同学训练如何讲好故事;观察京剧里人物音调的高低起伏、抑扬顿挫;在演说时加上诗词歌赋的运用;在一定情境下模拟人物说话的口吻等等,学校会对宣讲团成员进行演讲技巧等培训。

      如今,宣讲团不少成员口才流利,思维活跃。“每次宣讲前,团队会进行擂台赛,表现最好的成员才能登台哦!”丁甜甜说。

      除了口头演说,宣讲团还推出“1+10”系列主题活动宣讲十九大精神, “ 1”即1场进各学院的集中主题宣讲;10是由1场演讲比赛、1次知识竞赛、1次主题团日活动、1台学生文艺晚会等构成的10个1主题系列活动,宣讲团共开展集中主题宣讲30余场,分散专题微宣讲125场,涵盖全校35个学院近万名大学生。

      紧跟时代步伐,宣讲方式多样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的中国梦”“两学一做”……22年来,宣讲团紧跟时代步伐,及时地将党的最新理论传递出去,并在多年的实践中,探索出话剧、合唱、舞蹈、短视频等多种宣讲方式。

      “作为思政专业的大学生,不仅要自己学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更要宣传好马克思主义理论。”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的白显良,是当时1997年发起成立“邓小平理论宣讲小组”的主要成员之一。他表示,正是基于这样朴素的初心,一届又一届的宣讲团师生,持之以恒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普及宣讲。

      “十月的北京,党的十九大,发出新时代声音……”这个《小宣人对话十九大》,是宣讲团为宣传十九大精神,推出的新媒体产品。其长约3分多钟,用说唱的方式阐释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战略目标。

      《烽火家书》是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排演的话剧;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成员们排演了《长征组歌》和话剧《遵义会议》;运用“青马微声”公众号,打造“微讲堂”“微宣课”等。除了多种多样的宣讲方式,宣讲团还走进社区、乡村,根据不同的宣讲对象和地点开展微宣讲。

      “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就像灯塔,指引前进的方向。”丁甜甜告诉重庆日报记者,《三只小蚂蚁的对话》是宣讲团2016年推出的短视频,讲述了3名大学生如何寻找信仰、并用信仰的力量感染周围人的故事,“这是宣讲团很多成员的真实写照。”如今,丁甜甜已经成为一名光荣的预备党员。

      现在,宣讲团成立了特设党支部,有19名党员(含预备党员)。22年来,宣讲团培育出青年长江学者白显良、全国教学标兵唐斌、教育部高校网络教育名师张明明、中学骨干教师何文吉等优秀代表。宣讲团在2013年获评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2015年荣获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国“示范团支部”、全国“四进四信”百佳理论学习社团、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2017年获评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站首页 | 重报集团 | 日报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17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渝ICP备17015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