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时政|
  • 重庆|
  • 时事|
  • 两江观察|
  • 经济|
  • 理论头条|
  • 文旅|
  • 区县|
  • 专题|
  • APP下载|
  • 重庆日报网 > 正文
    农村改厕须下“细功夫”
    新华每日电讯 白田田
    时间:2021-08-27 09:39:43 | 编辑:臧博

    小小厕所,是大大的民生。近年来,农村厕所革命深入推进,卫生厕所不断推广普及,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然而,记者在基层采访发现,由于个别地方在推进工作时不够细致,致使一些农村出现了居民不能用、不好用、不愿用的“问题厕所”。

    比如,记者在采访中得知,两年前南方某地在改厕时曾推广一种三格式化粪池。投入使用后,却出现了意外状况:三个格子串水,无法达到当初宣传的效果,群众意见很大。有基层干部质疑:“我们采购的是上级推荐产品,怎么会有问题?”厂家也纳闷:“产品出厂前通过了密封性测试,是合格的。”

    调查发现,这种化粪池中间有两块隔板,需要现场安装,但有些施工人员在打胶时不够精细,导致密闭不严。后来,当地的整改办法是将几百个已埋在地里的化粪池挖开,重新安装,结果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最终,当地改为推广一体成型的缠绕式玻璃钢化粪池,才从根本上解决了串水问题。

    方便问题“不方便”,再次说明改厕须下“细功夫”。梳理改厕中出现的问题,固然有自然环境、技术支撑、资金投入等多方面原因,但“细功夫”下得不够,确是不容忽视的主观因素。正如一位基层干部所说,农村改厕看似简单,却是一件以小见大的工作,容不得半点马虎,走心还是不走心,结果大不一样。

    细节,看似细枝末节,却能反映出能避免小问题演变成大问题的硬功夫、真功夫。化粪池管护如果不到位,就容易滋生蝇虫,受到老百姓诟病。在湖南衡阳等地,一些地方提出“一块钱”改进方案,即花“一块钱”在排气管口加装筛网,便比较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除了产品、技术的细节,基层治理的细节也很重要。农村改厕这样的重要民生工作,在面对情况千差万别的天南海北、一家一户时,如果工作方式简单粗暴,不顾实际地搞“一刀切”,就可能导致政策“失效”“走偏”,出现种种“后遗症”。

    农村改厕必须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这样的原则必须具体地落实到每一个村庄、每一户居民。由于认知不同和客观条件的差异,农民的改厕愿望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整齐划一,有积极申请户,也会有消极抵触户,需细分农户类型,细化工作方式。对于年龄较大、观念和习惯没转变过来的村民,不能急于求成,要通过宣传、示范来慢慢引导。

    中央对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已经提出了要求,接下来,真正把这件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还是要在工作中抓住关键细节,多花点心思,切实解决改厕过程中的难点、痛点,进一步提升群众的获得感。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站首页 | 重报集团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渝ICP备17015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