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时政|
  • 重庆|
  • 时事|
  • 两江观察|
  • 经济|
  • 理论头条|
  • 文旅|
  • 区县|
  • 专题|
  • APP下载|
  • 重庆日报网 > 正文
    重报网评 | 文明祭扫应成常态
    重庆日报全媒体 饶思锐
    时间:2020-04-02 21:06:34 | 编辑:罗建军

      2020年重庆市清明节祭扫工作方案明确提出分类开展多样化祭扫服务。为防止人员扎堆,重庆市所有殡葬服务机构暂停组织集中祭扫、集中公祭、公益性安葬、现场宣传展示和农村清明会等集体性活动。同时,各地殡葬服务机构还推出网络祭扫、预约祭扫、代为祭扫等便民祭扫方式,鼓励市民多元化表达哀思。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事死如事生的祭祀文化,在中国已延续了数千年之久。怀念逝者、寄托哀思,的确需要一定的“仪式感”,但这个“仪式感”并非是要铺张浪费,搞封建迷信活动。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言,行祭礼并不是因为鬼神真正存在,只是祭祖先的人出于孝敬祖先的感情,所以礼的意义是诗的,不是宗教的。

      步入新时代,在新的社会环境下,祭祀文化也在不断演变,与时俱进。如众多殡葬服务机构纷纷推出“云祭祀”,市民可通过在线平台、移动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等进行网上祭扫,通过虚拟祭祀、献花、点烛、上香等模拟祭祀仪式,用新型祭扫方式缅怀故人;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也上线了“重庆英烈纪念堂”网上祭扫平台,让市民可通过视频、VR等方式参观烈士纪念设施,为烈士献花、鞠躬和寄语;众多陵园墓区内还纷纷禁止燃放鞭炮、焚烧纸扎纸钱等迷信陋习行为……这些祭扫方式的演变,绝非是疫情防控下的无奈之举,而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变革,是一种新的文明风尚。

      人们寄托哀思的形式多种多样,绝对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孝顺与否、尽心与否、真诚与否,也绝不是通过是否现场祭扫、是否大燃大放等,就能判断、检验出来的。诚然,慎终需要尽礼,但追远可以在心。正如一位参与网络祭扫的市民所言:“祭扫不在于形式,而在于情感的表达,人们表达对已逝故人的哀思可以有多种方式,作为一种新兴的祭奠方式,网络祭扫和代客祭扫既是对传统祭扫方式的有益补充,同时也树立了人们文明祭扫的观念。”

      就在前不久,市民政局、市文明办还联合发出《清明节文明祭扫倡议书》,号召广大市民朋友节俭祭扫、节俭祭扫、环保祭扫、安全祭扫,以文明祭祀的方式追思先辈、祭奠逝者。但移风易俗,道阻且艰。这需要每一位市民朋友从自己做起、从家庭做起、从现在做起,革新观念、告别陋习,以文明方式祭奠逝者;也需要相关部门持续不断地进行价值引导,让文明理性追思、低碳安全祭扫成为主流。唯有如此,才能使清明节更加清净、文明。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站首页 | 重报集团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渝ICP备17015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