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时政|
  • 重庆|
  • 时事|
  • 两江观察|
  • 经济|
  • 理论头条|
  • 文旅|
  • 区县|
  • 专题|
  • APP下载|
  • 重庆日报网 > 正文
    重报网评丨让劳动的种子在校园扎根
    重庆日报全媒体
    时间:2020-03-30 13:14:07 | 编辑:王君

    姜迎

      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对此,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全党全社会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劳动是有神奇力量的民间教育学,给我们开辟了教育智慧的新源泉。这种源泉是书本教育理论所不知道的。”劳动教育既包括阐述劳动价值、意义等知识的理论教育,也包括传授生产劳动、日常生活劳动、服务性劳动技能的实践教育,其目的是要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非单纯地让学生干几次体力活。

      实际上,我们国家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劳动教育。“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一直都是读书人的大忌。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对劳动教育作出明确具体的指示;教育部等部委先后出台了多个加强劳动教育的指导性文件;重庆市教委也于2018年11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通知》,要求各中小学保证劳动教育课时……在各方面营造出的良好环境下,全市各中小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有力引导了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

      “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劳动既能锻炼身体,也能健全人格,还能赋予人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无论是孟子所言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还是高尔基所言的“没有一种力量能像劳动,即集体、友爱、自由的劳动的力量那样使人成为伟大和聪明的人”,都充分说明了劳动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然而,并非所有的人都能在劳动中创造自己,并理解劳动的美。一些学校片面追求“智育”,弱化劳动教育;一些家长溺爱孩子,不愿孩子参与劳动;还有家长认为“劳力者治于人”,以劳动为耻,将劳动者作为不努力读书的反例;有的学生书包要人拎,走路要人背……如果不加强劳动教育,这些学生就不会、不愿劳动,缺乏生活自理能力,还会不珍惜劳动成果,不尊重劳动者,缺乏感恩意识。久而久之,还会养成好逸恶劳的品性,习惯坐享其成,期待不劳而获,丧失创新创造的能力。

      要让劳动的种子在校园扎根,最关键的是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其次,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加强劳动教育师资培养,注重劳动课程研发,健全学生劳动素养评价制度,使光荣榜上不能少了爱劳动的学生。同时,还要构建家校合作、社会参与的劳动教育体系,让孩子从小能够参与家务劳动和社会劳动,从小事做起,涵养劳动精神,埋下实干种子。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站首页 | 重报集团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渝ICP备17015920号